新华网湖北频道10月18日电10月18日,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招展工作会议在武汉举行,园博会园区及主题建筑规划方案正式“亮相”,来自全国各城市的参展代表、各大媒体记者500多人参加会议。

为推进建筑节能步伐,日前,市政府办公厅连续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创建建筑节能市工作方案》。到2015年底全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力争超过100项,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创建建筑节能市任务基本完成。

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自本月起我省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建筑节能专项督查,检查内容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发展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发展状况及中央、省奖补资金拨付使用和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到位状况。

10月15日,贵阳市召开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房屋和土地征收工作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再勇出席并讲话。

媒体报道,当前"建筑短命"正成为城市"通病",现在不少城市拆除的都是上世纪80年代建筑,建筑平均寿命只维持25年~30年,与欧美等国家不少建筑物上百年的寿命相比,短命得十分可怜。且当下不少规划失当、品位低劣的建筑,又将成为未来拆除对象,中国城市建筑似乎难逃"短命"怪圈。在笔者看来,城市"短命建筑"问题若不加以重视、解决乃至根治,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危害。

建筑是一个时代文化和技术的核心体现,自古以来,中西方建筑就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的诉求。中国注重表现社会文化,注重内涵;西方注重人和神,更着墨于外在表现。

“过分的功利与实用主义造成了‘千城一面’、‘GDP城市’等问题的出现,所有的文化因素让路于权利和资本,这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巨大难题。”刚刚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上斩获“D21中国建筑设计青年建筑师奖”的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马岩松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采访时表示,思考城市的未来是每个城市建设者应有的责任,中国建筑师应抓住城市化机遇,建立一种带有东方气质的新建筑文明。

16日中午,在厦门海沧湖边一片别墅建筑工地上,工人们陆续结束了工作,走回一街之隔的宿舍区进餐和午休。他们的宿舍区很特别,不是租赁的民房,也不是临时搭盖的活动房,而是用一个个集装箱改建的日租6元人民币柜式房。

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个“耗能大户”。其中,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而如果将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的能源也计算进来,那么这一比例将增加到46.7%,几乎占据全社会总能耗的50%。更为严重的现实是,据统计,在全国每年新建的近20亿㎡建筑中,高能耗建筑超过了95%。而在我国既有的215亿㎡公共建筑中,节能达标率尚不足10%。

“实在是太危险了!我眼瞅着他们从楼顶往下扔建筑垃圾,不安全还扬尘,万一砸到人可怎么办?”13日一早,家住东风中路222号宿舍的业主发现有人从房顶往下扔建筑垃圾。他提醒从事装修的朋友,能别从高处往下扔建筑垃圾吗?

老工人文化宫爆破拆除后,施工方便持续处理约1.4万吨建筑垃圾,一个多月过去了,建筑垃圾处理完没有?垃圾拉运到何处?

昨日,市住建局为永福苑安居房等15个项目颁发“国家星级及深圳市级绿色建筑设计阶段标识证书”。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9个项目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建筑面积达978万平方米,初步实现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从绿色建筑到绿色城市的“两个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