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兴中国建筑

更新于:2022/02/08676人浏览来源: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 收藏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建立能够影响世界建筑变革的文明,这种理想和野心恰逢其时。———马岩松

  ●没有精神的城市就好比没有灵魂一样,人生活在其中不会有归属感和幸福感。好的建筑应该既体现其实用价值,又有文化传承。———苗乐如

  ●西方建筑文明的‘侵入’也给中国建筑(601668,股吧)带来新的机遇。我们比其他国家更有可能建立一种全新的建筑文明。———王明贤

  “过分的功利与实用主义造成了‘千城一面’、‘GDP城市’等问题的出现,所有的文化因素让路于权利和资本,这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巨大难题。”刚刚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上斩获“D21中国建筑设计青年建筑师奖”的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马岩松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采访时表示,思考城市的未来是每个城市建设者应有的责任,中国建筑师应抓住城市化机遇,建立一种带有东方气质的新建筑文明。

  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浪潮拉开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帷幕,30年后,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再次加快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这场新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攻城之战”直面以往城市化进程的种种弊病,同时也将为中国建筑乃至中国城市的发展指明未来之路。

  “灵魂”缺失的现代城市

  “如果说传统城市是关于神的,现代城市是关于权利和资本的,未来城市就是关于人的。”马岩松认为,现代主义城市的出发点是效率、资本,不论是建筑还是城市,好像变成了一个不需要情感,直接用计算公式就可以设计出来的商品,“人们变成了城市中一个个高速运转的零件,只想着开车能不能再快几分钟、电梯能不能再多几部。整体优美的环境和人文因素被放在了次要地位”。

  “没有精神的城市就好比没有灵魂一样,人生活在其中不会有归属感和幸福感。好的建筑应该既体现其实用价值,又有文化传承。”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苗乐如坦言,建筑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彰显着城市的特色,如果千城一面,毫无个性可言,谈城市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怎么解决千城一面?首先文化的觉醒必不可少。所有的技术和经济最后谈的都是一个生存问题,而不是生活。人们似乎遗忘了建设城市初衷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即使现在大家都在抱怨的空气、交通等问题解决,这只是代表我们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灵魂的‘饥饿’还是要用文化来满足。”马岩松认为,人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当前现代城市所匮乏的精神“食粮”。

  不可否认,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过在马岩松看来,技术只是让建筑进步的手段,而非本质。“我从不否认科技对建筑的推动作用,但建筑不应该被科技化,被当成一个机器来对待。现在人们用空调让室温一度都不能变,为什么我们不能感受到风的流动、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呢?”他质疑道。

  “回过头来看,我们现代的建筑,除了在功能和舒适性上取得了进步,在文化和精神内涵上实际上是退步了。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成为文化遗产、一个时代的象征,绝不是因为采用了什么高科技,而是因为它有远多于技术层面的价值。包括文学、绘画、音乐等等,变为了成为人类历史精神的一个记载,我觉得建筑和城市的未来也应该是这样的。”马岩松表示。

  城镇化是复兴建筑文化的机遇

  无法忽视的一个现状是,多年来房地产行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让开发商和本土建筑师应有的博弈也在追求中国速度的同时有所失衡,“甲方意志”、“领导意愿”似乎成为了本土建筑师创意贫瘠的理由,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将目光转移到外国建筑师身上,中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国际化的作品。“需要思考的是,中国建筑如何在世界语境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业的结合?”苗乐如认为。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建立能够影响世界建筑变革的文明,这种理想和野心恰逢其时。”马岩松对记者表示,现代建筑的发展实际上受益于西方文明,近100多年来中国没有提出一个对于世界建筑发展有影响力的理论或样式,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对此,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福克萨斯也表示:“中国给了外国建筑师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环境,但绝不应该成为世界建筑的‘实验场’。中国的建筑文化比罗马还要早1000年,有很多值得外国建筑师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近代中国的建筑文明没有“世界化”呢?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看来,文化的自觉性不足是很重要的原因,“即使是本国人很多也并不了解中国文化,文化自身也经历过断层,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也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

  “除此之外,应该看到,以前西方建筑文明的‘侵入’也给中国建筑带来新的机遇。我们比其他国家更有可能建立一种全新的建筑文明。”王明贤认为,历史上日本曾有过和中国类似的西化时期,而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精髓的现代主义,其提出的新陈代谢主义不仅为日本建筑界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也反过来影响了西方的建筑发展。

  “文化自觉性与吸纳性是互相依存,如果一味秉持狭隘的民族主义,缺乏普世价值的内涵,世界化的进程必然会受阻。”马岩松表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样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过分强调我们自己的文化,并不利于中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将社会与城市未来当成是应有的责任来思考并践行,我相信一个好的建筑最终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一定应该回归对人的关注。”苗乐如表示,正如马岩松的设计作品一样,好的建筑设计不仅能提升地产价值,提升城市的价值,也能提升文化的价值。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