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生机勃勃,但与此同时,行业发展消耗大量资源,并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发布的《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2014)》也指出,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仅为5%。当前,如何科学地消化掉建筑垃圾,生产出环保型新产品,实现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是业内专家、企业的主攻方

汪山土库、云亭别墅、羽琌山馆、曹氏家庙、大汾骑楼古街……记者了解到,我省多处古建筑群由于开发不力、交通不便等原因不被大众所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少之又少。有数据显示,我省在30年内古建筑消失了一半以上。 这些“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古建筑群如何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呢?专家表示,开发旅游景点,一定要以独特性、唯一性、可观赏性为基本点,我省历史文化悠久,不需要掘地三尺,只要恢复重建古建筑就足矣。

12月12日的傍晚,位于北京东三环附近的写字楼群已然灯火通明。潘支明的办公室就坐落在这片灯火辉煌之中,房间内堆满了各种资料书籍。这栋150米高的玻璃建筑,出入着衣着光鲜的白领,在它不远处,就是新央视大楼.

中国建筑在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在宏观政策方面或临多重政策利好。

近年来,从国家到省的政策都明确表示要加大力度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据了解,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是建筑节能六大手段之一。

“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10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据了解,那些非传统的建筑不但因造价昂贵受到质疑,而且从建筑节能的角度考虑,也都是耗能大户。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外观造型类似鸟蛋的国家大剧院,一年要1亿多元的运营费用。

有统计数据显示,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消耗的资源占到世界资源消耗总量的50%左右,产生的污染和二氧化碳气排放也占到世界总量的50%左右。因而,必须要着眼于建筑生命全周期的节能减排,以及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如果仅仅把建筑节能的目标集中在建筑的运行方面,尽管节能成效极大,但还有50%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针对我国南方地区而言,建筑节能减排着重点要放在十个方面。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然而,当下中国的城市建筑并没能很好地承载这份文化使命。不论是饱受社会诟病的“千城一面”,还是部分城市地标性建筑的“怪诞媚洋”,都让建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留下败笔。那么,当前中国城市建筑存在哪些普遍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崛起中的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城市建筑?

13日,记者从《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下文称《意见》)中了解到,到“十二五”末,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2015年开始,所有新建住宅建筑和集中供应热水的公共建筑应按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要求设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其中明年的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第4条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

随着东莞经济的发展,用能日渐紧张,使用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东莞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高,除了对其进行建筑节能改造之外,采用可再生能源,是降低公共建筑用能压力的另一出路。

本报济宁12月12日讯(记者朱雪梅)今天下午,全市渣土处置管理工作会议召开,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渣土处置管理,有效规范渣土运输行为等工作。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韩军,副市长石爱作出席并讲话,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公安局局长周凤文主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