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获悉,2021年12月底,北京市完成首批历史建筑示范挂牌,今年北京将全面开展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工作。除了挂牌保护,北京还按照“一栋一档”为历史建筑建立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历史价值、风貌特色、保护范围等,并详细记录具有保护价值的部位。

继2019年2月首次征求意见之后,近日,《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三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居住生活关系到每一户家庭的安居乐业,征求意见稿中涉及基本规定、居住环境、建筑空间、结构安全、室内环境、建筑设备等多个方面,一些标准较现行标准有所提升,回应了广大居民对美好居住生活的更高需求。

位于拱墅区东新街道的三塘安置房项目凭借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技术以及一系列“黑科技”,获评杭州市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不仅如此,项目的“智慧工地”系统接入了东新街道的数字驾驶舱,工地信息一屏尽览,工作指令一键直达,进度质量实时监测。

3月27日上午,位于澄迈县老城经济开发区的海南省建筑产业化股份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里,工人们加固好钢筋、浇筑上混凝土,待晾晒凝固后,一个楼板构件便制作完成。“这是我们集团第一个装配式生产基地,第二个投产的生产基地在万宁市,位于文昌市的生产基地也即将投产。”海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亚春说。

在工厂流水线像造车一样造房子。长沙以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引领建筑业转型升级,力争3年内产值达2000亿元。长沙市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产业座谈会日前召开。目前长沙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产业初具规模。以装配式建筑产业为例,2021年全市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的新开工建筑面积为1190.6万平方米,占新开工总建筑面积35.2%,实现产值破千亿、面积超千万的“双过千”目标,走在全国前列。

3月28日,记者从河南省住建厅获悉,该厅日前印发通知,要求在全省组织开展“万人助万企”助力建筑业发展“十项活动”,有针对性地帮企助企,服务全省建筑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1年8月,东南大学推出了全国第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轻量化的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软件,即“东禾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软件1.0版”,并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认证。2021年12月,该校与中建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低碳等领域的全面产学研合作,同时与其下属子企业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东南大学—中建生态环境低碳建造先进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共同推动东禾建筑碳排放系列软件的研发。

建筑业是诸多行业中的能耗“大户”,建材生产、建筑建造、建筑使用等全过程,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建筑业已吹响节能降耗的“号角”。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此外,《规划》还提出多项指标,明确重点任务。

装配式建筑是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近年来,海南省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布局,引导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落户海南布局全产业链发展,同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建造和应用。2021年全省新建建筑项目面积为4500万平方米,其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51%。预计今年全省新增建筑面积中,装配式建筑建造面积占比将超过60%。

凯雷的建筑实践从最初就与西方城市的高楼不同。他的尝试是从 2001年在家乡布基纳法索的村落甘多建学校开始的,这里的各种资源的极度匮乏,即便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在全世界流行,也很难在这里落地。凯雷的做法是尽量从当地取材,通过把黏土与水泥混合做成有聚热效果的砖块,保证教室内在没有装空调的情况下保持凉爽和通风。在做这个项目时,他还在柏林工业大学读建筑学。在此之前,他7岁离开甘多去城市求学,之后成为一名木匠,并因此获得了去德国进修的机会。

记者25日从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山东通过绿色节能等地方标准的编制实施,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成绿色建筑4.4亿平方米、节能建筑6.5亿平方米、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38.8万平方米,满足条件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基本完成。

近日,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了《2022年第三批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动态核查情况的通报》,湖南风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40家建筑企业资质审核不通过。主管部门对长沙市2021年第8批通过市建筑业企业资质审批和办理了简单变更的企业进行了“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对前期抽查不合格的企业进行了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