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企业处助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更新于:2022/02/08578人浏览来源:葫芦岛日报 收藏

本着为企业服务、让企业满意、让政府满意的宗旨,市企业处采取多项措施为建筑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并把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督做为建筑市场管理头等大事来抓,加大执法力度,做好建筑市场的治理工作,去年他们共检查90个工程项目,117个标段,477个单体工程,行政处罚违法违规企业46家,协调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9起。

建立“绿色通道”

市企业处为新开工项目建立“绿色通道”,职能部门从大局出发,如手续完备就快速办理,特事特办,提高工作效率。转变作风,由监管转为上门服务、联动办理,及时受理项目申报与审批工作。该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全部要求在承诺时限内办结,为工程建设项目能如期开工提供保障。

市企业处完善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明确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和责任主体。及时在网站上公布日常检查情况,围绕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信用管理,制定并发布行业信用信息管理、良与不良行为的认定等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失信惩罚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施工企业可按照审批权限在网站上了解各施工单位和人员的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的公开,做到公平、公正。

他们通过创优评先激励机制,调动建筑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对优胜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在资质审批、年检时,开辟绿色通道,在招标过程中同等条件的优先考虑。优秀建造师要从优胜企业中产生,获得优秀建造师称号的,在投标时享受加分政策,以此促进优胜企业中标,实现更快发展。

全方位监管

为严厉打击转包挂靠等违法行为,增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诚信意识,规范建筑市场管理,促进我市建筑业健康、持续发展,市企业处将通过两年治理行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治理行动从去年11月初开始实施,市企业处对辖区内的建筑工程项目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20个工程项目26个标段102个单体工程,按照有关标准认真排查每个工程项目,严格执法。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将对以下工作进行治理。

在施工合同备案过程中实行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证件原件扫描存档,并不允许擅自更换,更换必须填写施工合同备案变更表并到主管部门备案。

在日常检查过程中,对照施工合同备案检查项目经理现场履职尽责情况和现场管理人员与中标是否一致。

为规范注册建造师执业行为,加强注册建造师监督管理,他们在全市施工现场对项目经理和主要管理人员实行面部识别和指纹打卡系统考勤管理,通过互联网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从源头杜绝转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建筑市场检查力度,规范我市建筑市场秩序。

转包挂靠等违法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形象,阻碍行业发展,工程质量无法保障,企业责任难以落实,社会反映强烈。市企业处也组织过多次专项治理,但屡查屡犯,他们以此次行动为契机,着力抓好四项工作:

准确认定违法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包、挂靠、违法发包等形式日趋多样、手段更加隐蔽,给执法工作带来较大影响,认定较难。此次国家建设部制定了认定查处管理办法,今后的认定、查处有了标准。

认真实施检查。对辖区内的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对照管理办法,查找、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自查自纠情况。重点检查主要针对三种情况:一是群众有投诉举报的;二是排查中发现有问题的企业,要盯住不放,对其承建的其他项目,都要进行全部检查;三是排查中发现有问题的项目,要重点跟踪检查,看是否整改到位。

严惩重罚违法行为。对检查认定有转包挂靠等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法律法规,按照上限从严从重处罚,要通过加大处罚力度,使违法企业和个人付出高昂代价,产生敬畏心理,使其不敢违法,有效遏制转包挂靠等问题。

市企业处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信箱并向社会公布,让公众了解和监督工程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鼓励公众举报发现的各类违法行为,将查处的单位和个人的违法行为及处罚结果在建筑工程信息网上开辟专栏进行通报,进一步强化各责任单位、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对其他单位、人员进行警示,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市企业处实施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施工企业管理系统,在2015年底前,完成本市工程建设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诚信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全市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

市企业处按照有关要求,指导和督促施工企业,进一步落实在工人培养、权益保护、用工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责任。施工企业要加快培育自有技术工人,对自有劳务人员的施工现场用工管理、持证上岗作业和工资发放承担直接责任;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对所承包工程的劳务管理全面负责。施工企业要建立劳务人员分类培训制度,实行全员培训、持证上岗。

市企业处研究建立建筑工人培训信息公开机制,健全技能鉴定制度,提高建筑工人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施工企业做好建筑工人培训工作,对不承担建筑工人培训主体责任的施工企业依法实施处罚。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沟通培训建筑业从业人员,大力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