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新闻资讯
对古建筑也要进行“实名制”保护
更新于:2022/02/08已515人浏览来源:光明网 收藏
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厚重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大火焚烧过后的废墟,拆、盗过后的累累伤痕,不仅是古建的伤痛,更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殇。然而珍贵文物摇摇欲坠,迟迟不得修缮,原因在于何处?
近年来,山西境内的古建筑损毁严重,而且大量村落内的古建及构件被盗窃或买卖。古建筑保护志愿者走访了山西400多处古建,发现80%的古建存在丢失构件现象,其中不乏村中整座戏台、庙宇被卖掉。殊不知,古建筑无论是损毁还是被盗卖,均是文化乡愁的没落。
古建筑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它集历史、文物、艺术、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集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髄。古建筑多数是木结构,每一座能够保留下来的楼阁,哪怕是拆散的构件,都有着厚重的文化支撑和延续。因此,山西大量村落内的古建筑及构件,即便不是都可以称得上是珍贵的文物,但至少也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对其进行有效保护,而不能任其毁损或被盗卖。
事实上,不仅是在山西,在不少地方,文化古建均未能得到较好保护;特别是在一些重经济、轻文化的地方,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一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在多地让位于房地产开发,变身别墅、餐馆、甚至洗脚城;再者,一些损毁的古建筑,则任其自生自灭;特别是,为了所谓的城市建设和开发,不惜对古建筑和文化遗址进行毁灭性的拆除,无疑是对文物尊严的亵渎,甚至是对历史文化的背叛。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造成人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减弱;精神的物质化和文化的沙漠化,不但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也反过来影响了历史文化本身。由此表现出来的泛物质化的思潮,以及功利化的浮躁心态,严重削弱了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向往和追求。如此语境下,文化古建自然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
然而,古建筑损毁或被盗卖,折射出了有关部门对文物的监管和保护严重缺位。更为可怕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文物部门和文物专家,心浮气躁,近功近利,热炒文物并非是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去挖掘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是各取所需,在文物身上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见,山西古建筑损毁或被盗卖,应引起当地政府及文物部门反思。首先,应给古建筑办理一张“身份证”,并明确其所有权归属,采取“谁所有、谁负责”的管理方式,进行实名制保护;一旦有古建筑损毁或被盗卖,除了追责文物部门之外,也要追究权属者的管理责任。
推荐建筑考试培训课程
- [02-22] 2025年施工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质量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资料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材料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劳务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机械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标准员考试报名
- [02-22]安全员考试大纲
- [04-08]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报名培训
- [04-08]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时间(共四期)
- [02-22]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时间(共四期)
- [10-29]2024年安全员(安管人员)证书延续继续教育的通知
- [02-27]2024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共七期)
- [11-24]关于2022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安全员考试暂停的通知
- [10-12]2022年度安全员(安全三类人员)证书延期复核的通知
- [09-27]2022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调整通知
- [08-31]2022年度北京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疫情防控通知
- [07-01]北京住建委:恢复安全员等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