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用建筑诠释成都文化 承载成都人记忆

更新于:2022/02/08861人浏览来源:成都晚报 收藏

 随着人民北路一段14号大楼前日拆除,这栋有着30年历史、承载着一代成都人记忆的“北门第一高楼”成为了历史。一代人有一代人心目中的标志建筑,成都历来不缺与之相关的城市名片。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成都也成为了全球建筑设计大师的“竞技场”,如IFS、成都当代美术馆、成都博物馆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真正成为了代表成都城市精神文化的名片。此时,这些建筑之于城市更有了传承意义。

    成都没有地标建筑 曾让建筑大师遗憾

    说起隈研吾,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提起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这个曾让“张志明”和“余春娇”(电影《春娇与志明》)约会的重要场景,会让很多人了然于心。五年前,对成都仅有李白、杜甫印象的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抵蓉后,深深感觉到成都的诗文化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自然环境及川菜里都蕴含着诗的感觉、诗的精神。“可能人们都喜欢成都,也是因为这种美感在精神和物质上是合为一体的。”热爱麻婆豆腐的他也曾对成都有些“失望”:“这里的人很好,吃的东西也很好,自然环境也很好,但确实没有什么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某种意义上说,这确实是成都的悲哀,也是建筑师的悲哀。”

    另一位被誉为“代表了20世纪后期特征的建筑家”的日本建筑设计大师矶崎新,也曾对成都城南全球最大的单体建筑提出异议:建筑体量太大,且自己入住的酒店部分也让人感觉过于庞大,整个建筑或许只需要十分之一的体量就能完成目前的功能。

国际大师“竞技” 地标建筑相继矗立

    “不久后成都会出现属于自己的、让世界记得住的地标性建筑,这个建筑能寄托成都人的信念,承载成都的历史记忆。”隈研吾五年前的祝愿,如今已逐渐在成都实现。就在去年,隈研吾首次把设计作品带到了成都。他在老君山下设计的“知·美术馆” ,把成都乃至中国的诗歌文化与建筑结合得天衣无缝。

    青灰色让整个美术馆显得“很低调”,走近才发现,用特殊材料的绳线串起来“悬浮”在外立面的片片青瓦,仿佛让时空禁止,围绕着美术馆的灵动水面,使整个建筑物外形既有流畅的动感,又有含蓄内敛的气质。在隈研吾眼里,建筑与汉诗是相通的,他希望,自己在中国设计的唯一美术馆建筑,“成为最能代表成都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美术馆,成为一个无愧于这个地方的作品。”

    84岁的矶崎新为建川博物馆群落设计的侵华日军罪行馆也即将于今年7月7日揭幕;美国建筑设计大师、原美国国家建筑协会主席切斯特·怀东设计的飞虎奇兵馆;美国当代建筑师代表人物之一的斯蒂文·霍尔和李虎共同设计的成都来福士广场;“解构主义大师”之称的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新世纪当代艺术中心……在成都,已经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大师的作品,大师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一个东方神秘国度绽放,这是一种荣耀。

本土知名大师 现代理念表达传统元素

    矶崎新曾说过,“在做建筑之前就需要考虑建筑内外的联系,特别是对历史、文化和城市的贡献,对建筑师而言尤为重要”。人民南路上“城市雕塑”般的来福士广场,以三峡、宽窄巷子、杜甫诗歌为灵感元素;流线造型的侵华日军馆,以川西民居的房梁设计自然采光;可以在其中跑来跳去“耍”的西村大院;依照川西民俗“玉堂春富贵”布置的水井坊博物馆……大师们在成都的作品都充满了成都元素,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

    作为成都本土的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刘家琨的建筑风格深受成都影响。即将正式投入使用的西村大院是他在家乡的又一力作。这个可以“耍”的建筑设计,在刘家琨看来,是一个“情绪比较丰富”的建筑,而且有些情绪是“复杂而矛盾”的,比如既运用了传统的藻井、川西院落这样的建筑形态,同时也加入了跑道、中庭运动场这样的现代功能。长1.5公里的跑道,人可以在建筑里跑酷,甚至骑车。内外圈跑道相连后,形成交错上升、沿一个起点方向可完整环绕一圈的“莫比乌斯带”。呈院落式C形半围合、开阔中庭的建筑,又秉承川西民居“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建筑理念。建筑主材更是采用建渣回收制成的环保再生砖,无辐射低污染。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