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我国建筑业加快发展,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不断增强,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6%以上。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未来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今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发出《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型建筑工业化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以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为主要手段,整合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实现工程建设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建筑工业化。

城市副中心绿心的西北角将“崛起”三大建筑——剧院、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为北京东部居民带来文化盛宴。目前项目已正式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预计2022年12月底实现工程竣工,并交付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布展。 记者24日从北投集团获悉,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三大文化建筑目前已正式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并全面冲出“地平线”。这里将有两条地铁线路通过。地下商业设施将融合餐饮服务、文化创意、亲子娱乐等功能。

12月23日,由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与云阳县政府联合举办的2020建筑产业现代化高峰论坛在云阳举行。来自国内建筑行业的10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进行了交流分享,提出通过科技创新构建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三大建筑项目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公园西北部,与北京市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

12月24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进行一审。分布于钟楼、鼓楼和永定门城楼的传统城市轴线及其两侧的历史建筑和道路,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被纳入保护范围。同时要求保证景观视廊内视线通畅与景观协调,突出中轴线的空间统领地位。鼓励遗产向公众开放,并适时采取预约、限流等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日前,黑龙江省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协会在哈尔滨成立。该协会将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以下简称BIM)应用创新、产业标准化建设为目标,为黑龙江省BIM技术的落地应用提供学术研究、技术服务、人才培养、软件平台建设等全方位的支持,将对我省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9年底,中建二局华南公司在河源市龙川县打印了原位“轮廓工艺”3D打印双层建筑,完成净用时不到60小时。工程师借助科技之力,将建筑与3D打印结合,完成对现有建筑技术的再造。技术团队经过技术攻关,已经完成了架体结构、多种3D打印材料体系、输料系统、控制软件的开发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打印所需材料、设备、工艺及控制软件均为自主开发,已获得15项国家专利授权

12月23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已由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广东省绿色建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有关情况,《条例》共六章43条,对绿色建筑的规划和建设、运行和改造、技术发展和激励措施等方面作出了规定。该条例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值得关注的是,条例实施后,广东省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全部应当至少达到绿色建筑基本级的要求,实现“全绿”的目标。

中国建筑方面认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在环保、安全和质量方面,都具有优势。同PC(预制混凝土)相比,在装配式建筑和部件领域,钢结构和智能化、自动化的结合可以发展智能建筑和智能制造,绿色建筑的属性更加明晰。

为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切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全面加强对建筑节能和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执业行为的监督检查,按照《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建筑节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各州(市)自查的基础上,成立了抽查检查组,对2020年建筑节能和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执业行为开展了“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

12月22日,北京建筑大学举办创新与研究生教育大会。会上,学校“晒出”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绩单。过去5年,该校获批立项的各类科研项目达2383项,科研经费累积达14.5亿元。此外,该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突破1000人,毕业研究生取得学术成果共计5333项,研究生成为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创新研究的生力军。

据官方发布消息,近期,青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对青岛全市在建项目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四项制度”专项监督检查。重点对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四项制度”落实情况、项目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存情况以及山东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使用情况等内容进行了监督检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