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9年将一处村民房屋以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为标尺改造的,国内首座建成并获得评价标识的“近零能耗”建筑,北京市科委力推的“绿色智慧乡村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示范项目,获得2020年WAN世界建筑新闻网大奖可持续建筑类别银奖。那么,这座乡村理想的“近零能耗”农宅究竟有啥秘诀?

近日,河北省住建厅通报2021年上半年全省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监督检查情况,此次检查共发现施工扬尘问题54个,对8个项目下发了行政执法建议书,对21个项目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

■上海已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涉及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397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250个风貌保护街坊和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点、线、面”相结合,应保尽保

建筑领域是碳排放大户。《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

中国网讯 6月24日,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启用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开幕式举行。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段春华出席。

2021年6月25-26日,湖北省暨武汉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第五届学术交流会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由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武汉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北京市正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碳达峰评估,并研究制订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此外,上海、浙江、宁夏等省区市碳达峰具体实施方案也在加速出炉。北京市坚持试点先行,着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工程率先实现突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也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以行政办公区等区域为重点,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控制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既要防止盲目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又要防止摊大饼式无序蔓延。

6月24日,武汉建筑业首届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模板支架类)技能大赛举行决赛,中国一冶武汉开发区人工智能科技园项目、外环线东北部调线与津蓟快速路立交项目;中建三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建设项目、武汉云景山医院项目4件作品从15件决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

在近日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公布的北京2021年度第二批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名单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东航基地一期工程核心工作区、生活服务区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运行标识。这是国内绿色节能建筑的最高荣誉,东航也成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首家获此荣誉的驻场央企。这是东航积极践行节能减碳,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

为推进绿色、高效、优质的装配式智能制造的发展,全面展示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现代建筑的重要成果,6月24日至25日,在首届“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上,天津静海区举办了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高峰论坛暨装配式产业园区现场交流会。随着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的加持赋能,天津市静海区也迈入新型建筑工业化“快车道”。

6月24日 ,国内首台建筑构件装配机器人“赤沙号”在中铁科工集团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装配式建筑施工装备领域的一项空白。该台装配机器人将用于广州地铁11号线赤沙车辆段施工。‘赤沙号’装配机器人除了充分发挥架梁机的优势,还设置了多处敏锐‘眼睛’,只需要1个司机操作、1个人指挥即可,实现功能人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保障了从‘线’到‘面’构件装配作业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