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房地产白银时代的来临,是否需要转型、如何转型成为房企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房企热衷于合纵连横之余,业内专家指出,房企转型还应深挖潜力,比如,未来绿色建筑的变革将是一场以房地产为中心,涉及建筑设备供应、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能源控制管理等全产业链的技术变革与升级。

墙面、地板、楼梯等提前在工厂按标准生产好,然后运到建筑工地组装。今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装配式钢结构集成部品主板》、《装配式钢结构集成部品撑柱》和《装配式斜支撑节点钢框架结构技术规程》三项湖南省地方标准将实施。

国新办3日举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吹风会,发改委官员表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四个建设相融合,正在制定的国家“十三五”规划将有专门一篇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

昨日,记者从市城管执法局举行的违法建筑专项整治现场观摩活动中了解到,自4月份以来,我市集中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12处共8810平方米,整理出的土地将被重新规划,建设成为绿地或恢复最初的使用功能。

杭州今年将对2006年起施行的《杭州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进行修订,新增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建筑幕墙的安全维护管理进行规范。《修订草案》明确,房屋所有权人是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人,其责任贯穿于房屋装修、安全鉴定、幕墙维护、危房治理和白蚁防治等各个环节。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保护日。据记者了解,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参考国外标准并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这之后中国的绿色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今年1月1日,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而近几年来,万科、万达、保利、越秀、绿地、瑞安等越来越多房企,也非常注重开发绿色建筑。不过有专家指出,现在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

每每经过武昌蛇山,黄鹤楼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人,这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千古名楼,常能带给人们一份特别的感情。5月28日,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身边的文化景点你去过没》,再次引来众多读者和市民对黄鹤楼的关注,不少人希望通过报道,对黄鹤楼有更深入的了解。连接两日,本报记者采访两位武汉藏家,通过他们的藏品,讲述“江山第一楼”的故事。

近日,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发布了《关于简化建筑业相关管理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对市外企业进台、施工企业保证金、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动态监管四个方面管理政策进行简化。日后,市外建筑业企业和工程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企业的进台登记手续将取消。

日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联合发起的中国控煤项目近日发布了《建筑领域煤炭(电力)消费总量控制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研究》预测在煤炭总量控制之下,建筑领域的煤炭消耗将在2020年达到2.45亿吨标煤峰值,之后将逐年下降。

“云台村山脚的河堤旁堆了好多建筑垃圾,都放了几个月了,影响村容村貌不说,河道有可能会被堵。”昨日,记者接到市民反映,跃龙街道云台村内的河道沿线存在垃圾下河、建渣堆积的现象,给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昨天,市环保局发布消息称,崂山区首家建筑废弃物再利用项目日前投入运行。目前,大部分的建筑垃圾是由地方建筑材料管理处负责初次处理。而在此之前,处理方式主要还是填埋,在建筑垃圾产生之后,是由施工单位负责处理,由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运送到指定的填埋地点。一般是运送到山区进行山体恢复或是填海,这无疑对居民的用水、海洋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正式印发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透露,力争今年底全国以产业化方式建造的建筑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