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绿色建筑,提高绿色建筑比重,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刚刚闭幕的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吹响了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号角。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成为东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建设部希望制定可以判定‘奇怪建筑’的准则,虽然很难,但我认为是好事,至少能让设计师更多地从人的需求、环保等方面去设计建筑,而不是单从外观上哗众取宠。”在“第三十四次中国科技论坛—绿色建设美丽中国论坛”上,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仕超透露。

今后一些城市的地标建筑或许不会有“新奇特”所谓的震撼效应了,因为这些建筑不符合低碳标准,在设计方案阶段就会被排除。11月2 1日,住建部科技委副主任、教授级高工王铁宏做客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科学中心合作主办的小谷围科学讲坛,讲述建设领域的技术革命,并建议广州利用好珠江的景观优势,打造好建筑轮廓线。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新媒体专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大力开发地下空间,但是建筑却不同程度受到地下渗漏的威胁。

“铜钱楼”、“福禄寿”酒店这类屡遭吐槽的“奇葩建筑”,以后很可能不会获批建造了。

什么是“奇怪的建筑”,是否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在专家看来,这个事情并不容易。但是尽管困难,在判断什么是奇怪建筑的问题上,找到一个大多数人认同的标准还是可行的。

11月22日上午10时30分,黄石市黄石港区芜湖路一违章建筑坍塌,一名老人被预制板压住,生死不明。

一方面建筑垃圾产生量与处置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缺口,简易填埋和露天堆放会加剧污染和浪费;另一方面,推进建设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又困难重重,选址、规划、环评等前期手续复杂难办,项目建设进展迟缓

《建筑能耗标准》有望在2014年年底生效,并在“绿色建筑”推广方面进一步确立以市场为主体的地位,从而逐渐取代过去政府强制推广的方式。这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11月15日召开的第十一届绿色人居论坛上获知的消息。

在农林上路七横路,有一栋属于美籍华侨的深院大宅,自从被挂牌广州市历史建筑后,很多公司前来询价,想买来投资或办公。有公司甚至愿意出价5000万元,但业主不舍得卖。

“我国建筑的地下渗透现象非常普遍,渗透率远高于西方国家。”日前,在“关注地下渗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郭允冲如此表示。根据此前发布的《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显示,我国28个城市的渗漏率达到了57.51%,个别城市如重庆、无锡等地,地下建筑渗漏率为100%。

为了促进建筑门窗幕墙行业的良性竞争,鼓励行业先锋企业以“绿色、创新”为己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决定自2014年起,开展“建筑门窗幕墙行业"金轩奖"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