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2023首届江苏建筑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建筑博览会在南京开幕。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建筑企业负责人等汇聚一堂,交流建筑业转型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博览会现场,一批建筑业新技术新装备集中亮相,展示江苏“建筑铁军”硬核实力。一款钢结构模型乡村宜居房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中建科工华东大区科技与设计管理部创新研发工程师王谡鸣说,他们公司研发的这个钢结构乡村建筑采用全模块方式建造,装配率达94%,像“搭积木一样”先把模块在工厂做好,再运到施工现场,与现场地基“拼装”,可减少现场作业工序,大大提高建设效率,两个月便可实现拎包入住。

9月6日,安徽省司法厅将《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的修改决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并征求公众意见。据了解,《草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强化对民用建筑节能降碳各方的责任要求。增加主管部门规划管理责任,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建筑节能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筑节能进行规划管理;增加鼓励行业协会参与民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的规定;补充完善对民用建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节能降碳工作新要求等。

近日,北京市住建委针对建筑工程领域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四类违法行为,协调多方集中发力,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行为查处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重点突破、严厉打击,督促建筑工程各方主体责任落实。《若干措施》将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质量投诉、合同纠纷、欠薪上访问题等群众诉求集中且影响恶劣的工程,列为四类严查项目,进行穿透式执法,严查快处。

9月7日上午,由民政部、国资委指导,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承办的“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劳动竞赛暨2023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场宣讲进工地”活动,走进重庆花沟片区路网项目。留守儿童代表丁泓月的视频,用稚嫩的声音朗读的一封信,让在场不少建筑工人都“红了眼”。2023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场宣讲进工地”活动,以建筑工地为主阵地、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要对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巡回宣讲,旨在加强政策宣传,强化家庭监护意识,增强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亲情沟通,切实维护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益。

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创新拓展了卫星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攻克了超高层建筑高精度施工难题。“这只蓝盒子可接收从已知位置的卫星发来的信号,引入的高精度算法能对接收数据进行精密分析,得到精准的位置坐标,且能摆脱层高、环境、抖动等因素影响。”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周予启说。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定位测量,成就了世界超高层办公建筑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高精度建造。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应用这一技术,实现了“600米高度、2毫米”的定位精度,高程测距精度达到十五万分之一。目前这一“中国智造”已走出国门。

据媒体报道,陕西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即将开通,有网友吐槽部分车站出入口“像棺材”。9月4日,当地有关部门回应,称该设计借鉴了秦始皇冠冕造型。(据9月5日极目新闻)对于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车站的造型到底像什么,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问题出在哪里?据媒体报道,地铁方前期征集对车站造型的意见时,创作主题是“云纹冠冕”,展示的效果图与实际建筑相似。为什么说是相似呢?原来在实际建造中,只采用了设计造型的一半。原方案看起来极富秦风,两边对称,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像秦始皇的冠冕。现在只剩一半,建筑主体变成黑色的前大后小造型,而且还拉长了,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就是说,如果按照原方案建设,争议很可能就不会发生。大街上的公共建筑,每天出现在市民的视线中,就应该符合大众审美情趣,不能“你以为”,而要“大家以为”。另外,要允许公众评价,更要包容不同意见,虚心接受建议。

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举办地海南琼海东屿岛上,建筑物屋顶铺满了光伏板,储能电池有集装箱大小,游船码头边的花朵风机在海风吹拂下转动……5日,海南博鳌零碳示范区完成整体施工,进入设备调试运行阶段。博鳌零碳示范区是海南省与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2年共同创建的示范项目,旨在向全球展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技术和实践。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从建筑绿色化、可再生资源利用、交通绿色化等8大类18个项目实施改造,预计2024年实现零碳目标。

8月31日,湖北省住建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切实加强房屋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等过程中拆改承重结构的监督管理,坚决遏制装饰装修违法违规行为,从严处罚擅自拆改房屋建筑承重结构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通知》,包括家庭住宅、小型门面房装修在内,严禁擅自拆改房屋建筑主体或承重结构,严禁扩大承重墙上原有的门窗尺寸、拆除连接阳台的砖、混凝土墙体以及其他影响建筑结构承载和使用安全的行为。确需变动房屋建筑主体或承重结构,应当遵守有关规定和标准,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位于大运河畔的“文化粮仓”、根植在绿心公园中的“森林书苑”、停靠在城市森海中的“运河之舟”……8月23日,“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活动采访团探访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地标建筑,三大建筑分别为城市副中心剧院、北京城市图书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完工倒计时33天8时5分26秒。”倒计时在一分一秒记录着城市副中心剧院即将完工的日子,现场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施工人员在进行最后的冲击。不久之后,三大建筑将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新地标。

从8月31日召开的沧州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沧州市紧紧抓住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促进绿色建筑提标。今年,沧州市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稳定在95%以上,新开工建筑全部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体现。立足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沧州的城市目标,沧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了《沧州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2020—2025年)》,明确了规划分区和控制指标,对推动沧州市绿色建筑健康持续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并与该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从空中俯瞰林荫茂密的海南,一抹抹绿意映入眼帘。绿色植物,塑造了这座岛屿的生态底色。生态底色之上,城市正谋求和绿色相融合的新发展路径,一座座绿色建筑顺应而生——像花园一样长满绿色藤蔓的建筑大楼,将海岛的绿意搬进办公环境;布满光伏板的楼顶可以将阳光转化为电能,让绿色清洁能源有更多用武之地;采用速阳铝格栅加垂直绿化方式,为建筑覆盖绿色植被,打造一座城市“绿洲”;在红树林中建一座涂着特殊材料的观测塔,既能很好地掌握生态动向,又不影响鸟类生活……城市的发展需要建筑,而这些绿色建筑又打破传统建筑钢筋水泥的冰冷,以更为智能的方式,融入城市建设中。

你听说过“零碳建筑”吗?建筑晒“日光浴”就能发电,外墙还有“羽绒服”保温。光熙门北里29号楼建于1987年,经过“零碳”改造后,成为北京市首个“零碳建筑”示范工程,如今光伏年发电量超过60000度,年二氧化碳减排量达到11.9吨,多项节能技术的应用让建筑“零碳”“零能耗”。不仅建筑能“零碳”,今年的服贸会也实现“零碳”!2023年服贸会通过碳资产、碳信用购买和碳中和保险的创新解决方案,中和今年服贸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零碳服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