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搭载着100个集装箱的首趟“公路运输转铁路”(以下简称“公转铁”)进京建筑材料专列抵达大红门货场。这趟专列的抵京也标志着北京建筑材料进京绿色物流体大通道项目正式落地。据了解,本次通过火车运抵北京的3200吨建筑用砂石,可以减少100辆重载卡车对北京城市空气的污染。据估算,未来三年,北京市建筑市场如全部改为“公转铁”绿色建材专列运输,将每年减少近300多万辆大型货车对大气的污染。

本网讯(记者袁满、通讯员李淼)6月11日,记者从市建筑节能推广中心获悉,宜昌市建管大楼在全省率先按照《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二星级标准进行改造,被省住建厅推荐为住建部公共建筑绿色改造典型案例,成为宜昌市 首个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示范样板和绿色建筑技术、节能设备、环保材料集成展示与科普基地。

眼见着大巴车到村了,孩子们趴着车窗发出“哇!好美啊”等赞叹;这时,记者听到后座一个男生在碎碎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深圳晚报讯(记者 杜婷 实习生 李政谕)作为未来深圳与世界相会的“世界最大会客厅”,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进展备受关注。6月10日,第三届“首都国企开放日”走进由中建集团承建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工程现场,30余名市民在中建一局负责建设的一期工程南区体验到了“中国建造”和“中国质量”,体验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企业和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成就。

近日,致力于保护英格兰境内历史遗迹的公共机构“历史的英格兰”发布了一批保护建筑名单。不同于以往,这次入选的17座建筑全部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有些建筑的年龄还没有超过“30岁”。

山西很多古建文物上都有螭吻,比如建于辽代的大同市华严寺大雄宝殿,正脊上的琉璃螭吻规模非常大,高4.5米,比其他古建上的螭吻大得多,这是很有代表性的。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也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从武汉城建档案馆获悉,该馆编写的《武汉工业建筑》一书近日出版发行,书中披露武汉的工业建筑种类多、分布广,有一批同一时期内全国最早、最多、最高、品牌影响最大的厂房或建筑,其中有12处工业建筑遗产是最有特点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城市记忆和符号愈显珍贵,保护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传承历史,也为更好地展望未来。

本报讯 昨天,是全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湖州南浔古镇,环太湖文化遗产南浔高峰论坛——文物建筑活化利用2018系列活动拉开帷幕,整个活动将持续到11月。

旭日初升,露水晶莹剔透,6月2日上午,海南日报记者来到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的新丹村,村前是郁郁葱葱的稻田,阡陌交错,大道成荫,一幅怡然乐居的乡土画卷。

羊城晚报讯 报道:广东过去5年新增节能建筑面积年增长率达到9%,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近日在广州召开的2018年度全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座谈会对全省绿色建设发展工作做了进一步部署,2018年全省要进一步落实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水平,加强建筑能耗管理;力争全省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

长江网6月8日讯(长江日报见习记者郭淞冰 记者黄金)8日,长江日报记者从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简称国家网安基地)了解到,自2017年8月23日基地首批六大项目在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集中开工以来,项目进展迅速。本月底,作为网络安全人才配套设施的国际人才社区将有8栋建筑完成封顶,今年底施工地块将全面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