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质量进入标本兼治时代

更新于:2022/02/08749人浏览来源:搜狐焦点网 收藏

 “道德讲堂”开讲,工业化手段发力——中国建筑质量进入标本兼治时代。

  中国的建筑质量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其不仅事关公共安全,更关系着国家发展大计。加强行业道德建设无疑是解决建筑质量问题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道德讲堂”正是以这样一种形式来传递正能量并防范“建筑质量通病”的发生。而建筑工业化则是通过技术手段,以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实现建筑产业的彻底转型升级,进而达到建筑项目从设计、制造、施工、运营全流程的质量保证。只有引导作业人员爱岗敬业,并提升其在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短板”,同时,在模式上实现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建筑质量问题才能“标本兼治”。

  工地 “道德讲堂”受欢迎   

  近期,旨在提升建筑项目施工质量,以加强员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讲堂”农民工专场,在深圳、重庆、宜昌、襄阳等地陆续开讲。讲堂一改以往传统枯燥的说教,有看短片、唱歌曲、学模范等多个丰富多彩环节。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并引导大家爱岗敬业,从“一砖一瓦”细节做起,确保建筑质量,以‘德’做工造出放心工程。

  虽在建筑质量问题上,参与项目的各方各执一词,但作为项目施工的一线施工建设人员——广大的农民工群体,却与之有着直接的干系。因为其影响到的施工工艺质量,也就是常说的“建筑质量通病”,均源自环节。包括:钢筋外露、墙面开裂、楼板不平、管道漏水等常见问题,这大多是因为一线操作人员在施工工法上的粗糙和失误。此类问题只有通过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施工来保证,而很多施工单位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大等方面的原因,并没有严格要求按流程施工,而仅仅是依靠工程技术人员的口头指导和作业人员的自觉自律。而“道德讲堂”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传播正能量。能丰富工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建筑工人的道德素养,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投入工作,确保工程质量,为业者在解决建筑质量问题时多一条可堪借鉴之道。 “道德讲堂”的开讲,是有关方面以切实行动解决建筑质量问题的一种有益探索,其旨在通过形式新颖的多种活动,传播道德故事,推动道德理念内化于心,提升作业人员在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短板”,进而遏制“建筑质量通病”的发生。“房子砌多高,我们的汗水就流了多少。从老家来这里打工,自己辛辛苦苦盖起来的房子如果质量不过关,那真是既对不住业主又对不住自己!”一位参与“道德讲堂”的农民工兄弟如是说。

  工业化发力治标更治本

  建筑质量问题愈来愈严峻,在一些南方滨海城市如深圳、海南等地的海砂造楼甚至已成业界的潜规则,巨大的潜在安全隐患已不容忽视,摆在相关各方和社会面前的困难已不可回避。但是,仅仅开展“道德讲堂”还远远不够,建筑质量问题也非施工工艺质量一个环节这么简单,建筑质量监管是个系统工程。对此,在建筑领域有过多年研究的远大住工(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总裁唐芬建议说,建筑工艺质量在施工过程可以通过自检、互检来纠正及整改,而其它环节涉及项目参与多个主体之间在利益、意见上的冲突等等诸多因素,因此,解决起来就成了一个“老大难”。而只有将传统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建筑模式转变成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行建筑产业的彻底升级、换代,实现建筑工业化,才能彻底解决建筑质量的顽疾。

  据悉,建筑工业化(又称建筑产业化)以“绿色、安全、优质、高效”为核心理念,其核心技术是指预制构件装配式集成建筑技术,即将工序繁琐、复杂的、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都在工厂预先生产好,如墙板、门窗、叠合楼板等。施工现场只需简单吊装,通过机械化操作大大简化项目现场施工难度。而流动性大的农民工也升级成为专业的产业工人。产业工人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而是一个个拥有专业技能的固定工序环节上的岗位工人,这有点类似制造业。不难看出,建筑工业化不但能做到从建筑项目的设计、制造、施工、运营全流程的质量保证,而且大大缩短了整个项目建设周期,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同时其整个过程绿色环保,也符合目前我国建筑产业当前的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