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角度聚焦中国建筑

更新于:2022/02/08701人浏览来源:深圳商报 收藏

 26日下午,《走向公民建筑2011-2012》第二辑新书沙龙在深圳华侨城文化创意园北区B10举行。沙龙以“建筑对人和社会的关怀”为主题,中国建筑传媒奖获得者孟岩、傅筱、黄声远、朱涛以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演讲嘉宾赖德霖进行了主题演讲。

收纳龙应台王澍的演讲

据中国建筑传媒奖总策划人赵磊介绍,这本书是2011年出版的《走向公民建筑》第一卷的延续,系列书籍的出版发行旨在配合中国建筑传媒奖和中国建筑思想论坛的连续举办,形成连续出版的记录性书籍。第二卷则是第三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及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的精华和成果,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石文化策划,陆智昌设计,华侨城地产资助出版。

该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了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并将入围及获奖作品的详细介绍,包括文字、图片和图纸一一呈现。此外,还收纳了作家龙应台、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等演讲嘉宾在第三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的全部演讲内容;书的第二部分为访谈和文选,既有围绕建筑传媒奖两个活动和“公民建筑”这一话题,对著名建筑师、学者的访谈,又有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建筑评论奖获得者阮庆岳以及入围奖获得者金秋野和刘东洋的代表文章的集合;第三部分是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提名名单,录入了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近百个入围作品——堪称过去两年三地优秀建筑的集合。书籍策划方一石文化策划总监史建表示,《走向公民建筑2011-2012》和第一辑比,内容上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评委现场考察报告。这意味着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整个评奖的过程,获取更多的信息,也能有更多的收获。

可做“建筑旅游指南”

史建表示,《走向公民建筑》不是简简单单的记录关系,而是一个思想沉淀过程中的再创作的关系。书籍不是把中国建筑传媒奖、中国建筑思想论坛的过程中各种讲话的录音记录下,而是重新整理思路,选取最凝练的文字和图片的过程。他称,该书有案例、有理论,是对“公民建筑”最系统的阐释。

南京大学客座教师,上海无样建筑工作室主持人冯路表示,《走向公民建筑》第二辑的出版发行,具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这是大众媒体从专业之外的角度来聚焦中国建筑,从外部介入推动中国建筑的发展,引导公众参与,对于推动建筑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公民建筑”主题明确,偏向公共关怀,这和之前国内大部分的建筑论坛和评奖都不一样,给行业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读者挖掘出书新的使用功能,就是做两岸三地的“建筑旅游指南”。“书中收录的好建筑那么多,到一个城市有没有值得一看的建筑,翻开书一看就知道。”来自深圳的建筑爱好者李璐说。

活动现场,赖德霖、孟岩、傅筱等分别就芝加哥大礼堂、土楼公舍、南山婚姻登记中心、长兴广播电视台等项目进行了具体建筑案例展示和历史理论分析,分享了他们对“空间对人和社会的关怀”的建筑实践和思考。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