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建筑市场潜规则的贵州良方

更新于:2022/02/08861人浏览来源:《华夏时报》 收藏

由《华夏时报》与贵州建筑业协会共同主办,贵州东建建设集团与《华夏时报》贵州记者站承办的“建筑市场·民企准入机遇与和谐环境贵州论坛”于10月27日在贵州省会贵阳成功举办。在论坛上,官员、学者、媒体圆桌激辩,思想交锋频出良策。

“国2号文件”给贵州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正被奋发赶超的贵州人牢牢抓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三化带动,贵州已开始呈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良好局面,系列大项目相继动工,这为建筑市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然而,在此新机遇面前,许多本土建筑企业却难有更大作为,这一方面表现为本土建筑企业具有较高资质者凤毛麟角,低资质建筑企业很难挤进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另一方面是建筑市场的招投标屡屡存在暗箱操作,导致竞争缺乏公正性;再者是长期以来建筑市场保证金、质保金、进度款等单靠甲方说了算的局面一直未能打破;再加上依靠关系网、黑包工低门槛介入等现象较为普遍,以致于建筑市场在面临崭新机遇背景下较长时间存在环境难以和谐的现象,抑或有地方保护主义情绪滋生,致使相当一部分省外建筑企业要么在黔生存艰难,要么难保其合法权益,此种状况尤以民营建筑企业为甚。

建筑市场之于贵州的怪相,也是全国建筑市场混乱的一个缩影。破解建筑市场潜规则,推动建筑企业资质升级,形成联动监督机制,营造建筑企业尤其是民营建筑企业准入的和谐环境刻不容缓。10月27日,在“建筑市场·民企准入机遇与和谐环境贵州论坛”上,来自建筑主管部门、非公经济界、司法界、建筑企业和包括本报在内的主流媒体的官员和学者纷纷就如何破解建筑市场的潜规则建言献策。本报特摘要发表部分专家学者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民企被挡在重点建筑工程之外

罗醒民(贵州省建筑业协会会长):建筑业是发展中的排头兵,是建成小康的主力军,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现在来看,发展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是村镇的建设,通过建筑业来实现的。前三季度贵州GDP增长了13.8%,全国增长率大概是8%,这是很了不起的。有16184个项目在贵州土地上施工,比去年增长了22.7%,新开工的项目是12468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了5330亿元,增长了57.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0%,公路投资增长25%,从贵阳市来看,房建公司大概有7000万平方米的建设规模,能住200万人。

贵州省的施工企业大概有1000家,但是现在只有3个特级企业,一级企业有64个,总施工人数大概有80万,就队伍的结构和队伍的力量来讲,并不适应贵州建设的需要。现在应多引进省外队伍,到目前为止,进入贵州的省外队伍有750家,基本上和贵州的本土队伍数量持平。外省来的队伍,有些是相当有实力的,但是有一些是趁着大好形势,来抢占贵州资源的,他们缺乏管理、技术和装备。据我们的了解,不少企业是利用外省的一些资质在这里承包工程。当然也有很多有实力的队伍,是带着资金、设备、技术来的,这是我们应该欢迎的。我们必须打造自己的力量,打造我们本土的企业,这是贵州建筑业的出路。只有壮大我们的队伍,才能够根植本地,很好地完成经济建设的艰巨任务。

第一个问题,可能有一些领导不太了解企业的资质,资质是企业力量的表现,特级资质就能够承包所有的工程项目,它也可以搞总承包,现在我们的国家,在建筑业方面来看,最高的资质就是特级。我们省只有3个特级资质,其中一个是中铁五局,一个是建工集团,一个是桥梁总公司,大家知道,贵州的桥梁很出名,做得很漂亮,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其他省做不了的贵州能做,贵州的桥梁在广东名气已经打响,转体桥梁震惊了广东,获得了全国一致的好评,所以从资质来看,必须要有一大批像建工集团、桥梁集团这样的单位出现。从全国来看,浙江有50多个特级资质,仅东阳市就有4个特级资质,所以比较起来,贵州需要进一步发展。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队伍结构不合理。我们现在土建、桥梁方面很强,其他方面就不是很适应了,比如说现在贵州要建轻轨,能够有资质参加投标的单位,我们贵州省没有一家,所以贵州的轻轨完全要靠外省来支援。像贵州这样一个大省,却没有一个施工单位有资质建轻轨,所以说结构上很不合理;再就是贵州的隧道工程,在施工上,也有很多我们做不到的地方,比如说在很多基础设施方面,污水处理,环保要求和资质,在贵州都很缺乏,所以在这里我们要认真思考和平衡我们施工的力量。

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舰队”不强大。集团式的大企业,比如说建工集团是贵州省最老的企业,相比之下,建工集团还要大力地发展,舰队型的大企业就是一个带头的力量,如果说这一群舰队不强大,市场就始终发育得不理想,我希望贵州的企业能够迅速地发展成舰队型的集团。

第四个问题,省里一些企业的融资能力很差,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在很多项目为什么是省外的企业来做,实际上就是一种融资,这些外来企业有资金,能够在项目里承担施工的费用和施工的一些基础。而省里的一些企业在融资方面表现得比较软弱。据我所知,现在很多项目在策划时做得是非常好的,但融资能力很差。

第五个问题,我们的施工技术还应该迅速地提高。现在房建、桥梁、公路、铁路的发展太快了,贵阳的“未来方舟”楼盘,现在要建540米高的大厦,540米的高度使得这个项目成为今年全国十项高层建筑之一,像技术层面我们是否能够适应?我深深地感觉到,贵州的一些技术如果不迅速提高,很容易就落在后面了,技术落后就意味着要退出市场,很明显,你做不到,人家来做,你就要退出。

第六个问题,我们的市场环境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的市场环境,一是招投标需要完善和改进,因为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二是现在市场上要收取各式各样的保证金,比例已经占到合同的6%—7%了,这就造成了资金方面的问题,三是工程的拖欠,现在的工程结算的依据以审计结算为准,实际上,审计不能代表工程预决算,这种情况照我说要引起重视,因为这将造成很大的资金上的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这样一种以审计结算代替施工结算的情况,我们认为是不应该出现的。再一种就是据我了解,一些地方,税收方面,也有资金不一致的情况发生,比如说有个市,不管你怎么样,就收取合同额的3%的所得税,这个所得税是有收据的政策、依据和额度的,按3%收取所得税我们市场怎么和谐、怎么发展?这也是要大家讨论的。

第七个问题,加大政府对建筑市场的扶持。浙江省政府对建筑市场的扶持力度很大,每年浙江省的副省长带领浙江建筑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一些官员,到外省去慰问,浙江省出台了很多有利于建筑业发展的政策,和我们贵州西部地区比较来看,我们也有一些自己的政策,但是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政府还要加大政策方面的支持。

民营建筑企业的发展之痛

厉刚(贵州东建建设集团董事长):如何破解民企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曾经在遵义县承接了一个项目,在施工的时候,遵义县的领导叫我们“先上车,后买票,之后在施工的过程中却以资质问题不做任何结算就让我们走,当地法院无视我们的近2000万元投资就下达了强制我们清场的通知书,这深深地伤害了我们民企,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花果园项目,我们也在洽谈,想做土石方,但是我们做土石方的资质也不够,人家一来就是几个亿,规模很大。而我们已经具备了升为一级资质的基础,却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审批。

东建建设从成立至今,每年的产值达到3亿多元。我们也想跻身到国内优秀的企业行列。在贵州目前这么好的发展机遇下,我们再不努力,贵州的建筑民企更会抬不起头来。

吴海潮(广厦建设集团贵州分公司总经理):广厦集团是浙江企业,总部在杭州,在建筑行业是比较早的民营企业。去年我们整个规模做到了700多亿元,建筑行业达到300多亿元。我们感到喜忧参半,公司在册员工3万人,整个利润还不及一个小房地产公司,尽管完成了300多亿元,但利润非常薄,我们建筑企业的净利润仅为1.3%。尽管如此,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的净利润不算低,有些建筑企业更低,仅0.5%左右,这就说明建筑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利润非常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世界没有几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这给我们民营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说到和谐环境,总体来说贵州还可以,但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公平竞争这块有问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人为因素的操作性很强,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这次论坛,我们作为企业进行一次呼吁,人为因素可操作性强,造成了竞争的不公平,招标代理机构掌握主权,入围企业按照它的想法入围,我们呼吁在招投标这块公平公正。

再就是地方税收,刚才罗醒民会长讲得很清楚,地方税收有些个别的市,比如安顺市西秀区就是3%的所得税,几天前我和西秀区的领导谈这个3%税收的问题,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我们现在的所得税应该交给注册地,但有些政府不管这些,到我这里来,我就要收,不交就不开税票,很强势。

我们现在的各式各样的税收加起来是7.29%,做建筑的话,按这种情况没法发展。这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们想惹不起躲得起,不在这里做了,那就更谈不上投资了。

杨先奎(贵州大地建设集团总裁):我们公司是一个民营企业,刚才各位专家说的这些问题,我们也经历过,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改善现状。

对于市场准入这块,现在国家开放了一些政策,希望民营资金能进入国家相关的领域进行发展,因为民营经济在国家战略经济的比重是越来越大,大家也在探讨。

民营企业,特别是建筑业的民营企业,是在艰难和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我认为我们建筑业的地位是最低的,今天借这个机会,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慨。现在我们立足于自己的造血功能。贵州的建筑业,目前面临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通过努力,应该能够把企业做大做强。

在立法层面上解决公平竞争问题

李军战(贵州省人大法制委专职副主任):很高兴能够参加这个论坛,从我们工作的角度来讲,这个论坛有三方,一是传媒界,二是建筑企业及建筑主管部门,三是司法界的嘉宾。

能够有机会听企业和媒体对怎样发展、怎样创新,建言营造民营建筑企业准入的市场和谐问题,我还是有一定的感受。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我们借这个论坛,思考今后将法制、传媒、企业如何实现联动并围绕着民主、法制的发展进行立法研究,刚才各位说省里面的这些现状,我深有体会,比如说现在我们有一个很不好的现状——引资进来了就不管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是希望通过加强法制的手段来保障和推动经济建设,一方面本地建筑企业的发展有很多先天不足,受困于自己发展的历史进程、实力等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省外的企业来支持我们或投资的时候,也存在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

这几年贵州在立法中强调一定要体现“三公”建设,公平、公开、公正,在关注民生方面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些条例制定出来只是加强了这个部门的权力,我认为必要性不够,不是大家所期望的。从地方立法的角度、从法规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有些行业方面的东西需要政府加强,需要政府通过规章和规范性的文件来规范,比如说招投标的很多潜规则,刚才吴海潮总经理讲的3%的所得税问题,我回去落实一下,省人大有一个备案处,要看制定的法规里面有无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冲突的,如果有错就必须改。

第二,希望企业关注建筑业的立法。这几年,我们每年出台一至两部法规。四年前,贵州省出台了一个物业管理条例,这个条例涉及面非常广。现在看来这个条例还是比较妥帖的。希望媒体、企业、协会,多关注、多支持我们的地方立法,包括政府出台的规章和贵州省各级政府出台的文件,如果认为规范性的文件不适应当地发展,或者不规范,可以向省人大反映,我们会进行审查,我想这样更能为企业做一些实事。

第三,《华夏时报》作为权威报刊,我希望贵州记者站能够在关注财经的同时,也希望报纸中多出现一些企业、法制的报道,我确实也很愿意在法制方面帮助媒体、企业,我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与会人士谈到的这些不公正的情况会得到改善和解决。

法制建设是天平的中心,诚信建设缺失了,我们往这边加一点,廉政建设缺失了,我们往那边加一点,我认为,三个建设抓好了,企业家们会更愿意回报社会,媒体也能够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我希望同企业、媒体一道,为法制建设做出努力。

常礼贵(贵州省高院立案庭副庭长):早在2008年,贵州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文件,提供了很多政策,为贵州的民营企业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现在贵州的投资环境还是有问题,理想的状况在贵州应该说还没有实现,但是我们正在努力朝这个方向迈进。

一个好的企业肯定要有法制的概念,企业不是说不要法制,即便你有超强的思维,出现了问题,最后回到的还是法律的平台,比如说一个企业得到了一个商品房的开发项目之后,要考虑一系列问题。企业得到工程之后,如果再转包,出现问题都由这个企业承担。大家要记住,每一个民事行为的处分、来源,都要有书面的依据,总有一天,它会成为呈堂证供,法院是依据证据来判决的。

企业在管理上尽量别出问题,在法律上的问题已经很多了,自身的管理一定要提高。各种实例告诉我们,一个民企一定要有法制观念,包括企业的发展是否影响周边环境,都是值得考量的。

民企一定要和当地的行政管理机构,包括司法机构,对承建项目和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交流,一定要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只有掌握了政策、法律,才能和谐发展,我们的管理,很多民企是有意见的,有些企业反映招商来的时候是一个条件,进来之后就改变了,是误导还是我们对民企理解不够,这些问题都要经常交流。这些问题,企业收集到了,应该多向相关部门反映,有利于相关部门工作的改进。

民营建筑企业要学会“思想创造价值”

徐琨(中国社科院特聘研究员、贵州省工商联副主席):说到建筑业,我本人也是搞建筑业的。贵州这两年建设的口子很大,但由于不规范,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贵州的固定资产投资3800亿元左右。处在一个发展前景极好的时期,中央给贵州出台了一个国发2号文件,到2020年,贵州和全国同步达到小康水平。我写了篇《从现在到2020年到贵州能够挣钱》的文章,已经发表了。

第二,在贵州做工程最好就做BT,要么就是BOT,首先要看工程立项没有,然后,到财政厅,了解中央配多少资金,了解清楚了才接工程,再就是和央企合作,央企最大的优势是融资能力强。

现在的业主单位拖欠施工费现象普遍存在,就连科研报告款都欠,所以现在我们集团内部要看源头,其次看资产的能力。接项目要小心一点,我是有体会才建议的。

招投标的问题,贵州的招投标,包括全国都一样,整个工程建设已纳入纪委的监督,要善于提前反映暗箱操作。

再就是公用建设,要多观察。

刚才我讲的意思就是学学《华夏时报》那句名言——思想创造价值。我们在合作中,与大的有实力的房地产公司合作发现,央企的老总不怕地方政府,不怕打官司,最怕的就是媒体曝光,因为法律的周期长,但是媒体的效果立竿见影。

思考出方法来才能创造出价值,这就叫“思想创造价值”。

最草根的经济应受到关注

王松(《中华工商时报》贵州记者站站长):这个论坛很好,本身是一种创新,谈了很多真知灼见,刚才各位专家谈的观点形成了一个链条,内容互补,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冲击性的,是头脑风暴,这对贵州就是一种帮助,希望今后多有这样一些活动。

一方面贵州大量需要外来资金的注入,另一方面里面又有很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媒体、市场主体、监管部门都有这个责任,解决信息的公开化,对称性的问题。

现在涉及到民营企业发展又有了“国退民进”的问题,新36条的细则已经出来了,现在就是不折不扣执行的问题,对法律跟踪、执行的问题。刚才说到具体的建筑行业,我非常赞赏徐副主席说的,在守法方面是必须的,但是也要讲究你的方法论,通过这么一个平台,大家思想碰撞,得到启迪,非常有必要,媒体也非常愿意提供一个舆论平台,与相关部门交流沟通,取得共识,尽到我们的责任。

水皮(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大家讨论得很投入,的确也交流了很多东西,总的来讲,用三句话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第一句话,建筑业在中国前景确实远大,我走过欧美等许多的国家,大部分的塔吊都在中国。下一个10年,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整个建筑市场,依然会朝气蓬勃。

第二句话,建筑业恐怕是中国最草根的经济,对上承载着城镇化的使命,下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为农民兄弟实现幸福提供一个途径。现在贵阳一个小工一天的工资大概是300元,当然贵是贵一点,但农民工取得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建筑业理所当然会受到社会的关注。

第三句话,我们要更好地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在社会种种不规范的现象中,我们要看人治力量和法治力量的博弈,这个过程结论很明显,我们做媒体,就是要有推动社会公平的职业要求,对企业来讲也一定要有职业保护意识,先上车后买票更做不得,别做自欺欺人的事,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刚才很多的矛盾、困惑、冲突,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对一个企业来讲,它总有战略层面的考虑,有经营层面的考虑,最后还有对绩效考核的考虑,对我们企业高层来讲,首先要做正确的事情,中层要正确地做事,要找到做事的方法。高层做正确的事情,问题是下面的人能不能正确做事,把这个结合好了,做事就更容易了。

民营企业目前占中国经济版图GDP的70%左右,就业增量的90%来自于民营企业,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在为扩大民营经济的投资而努力,先后出了两个“36条”,就是希望民营经济能够引入到相对垄断或者说封闭的行业里面来。现在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投资无门,这与国进民退的思潮有关系,如果说在改革方面不持续的话,就会走回头路,民营经济将来依然要扮演重要角色,就应该把这个趋势固定下来。宏观方面是这么设想,但是我们知道在很多操作层面上也有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有待于政策的突破,我们说对“36条”方方面面的鼓励给大家带来了希望,但是实际过程中因为操作细则不到位,就会碰壁。

从微观上讲,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有做大做强的要求,从企业发展上讲,企业做好后,有走出去的需求,从地方政府来讲,的确要有一种大的胸怀和魄力,要有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概念。最后,贵州处在一个经济增长的最好时期,建筑业在这个领域里面是有很大作为的,我们有舆论环境和市场环境,民营企业都能够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希望在具体讨论中,各位思想家和企业家都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思想交锋的机会。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