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新闻资讯
“建筑型投资”切莫跑偏
更新于:2022/02/08已683人浏览来源:山西日报 收藏
求实的“建筑型投资”当然可以,可眼下的一些“建筑型投资”多有严重的“GDP崇拜”和功利投机倾向。换言之,“建筑型投资”背后多有大拆大建,这一 “拆”一“建”就能让地方政府的GDP总量短期内得到巨大翻升,让政绩得到巨大提升,让内需不足的消费得到提高,更营造了繁荣和现代化气象等。
这仅是硬币的一面,“建筑型投资”的硬币另一面,却让人非常痛心和忧心。
其一,让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浪费。每一个大拆大建,都是对建筑物的推倒重建,而有些建筑物的设计寿命本来是50年-70年,有的刚使用几年,就给炸倒了,让社会财富瞬间打了水漂。用社会财富的无谓损耗换取虚幻的政绩、“发展效应”。这个成本太高,太残忍。
其二,会让民生发展境况更为窘困和尴尬。“建筑型投资”的目的在于政绩和投入,重点和重心根本不在社会效应和民生,会让民生更为被动。社会财富毕竟是有限的,政府将更多金钱投入到建筑型项目上,民生项目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就没了财力。所谓的民生改善,只能成为空谈。
其三,更会让政府问计于民的公共决策形象,受到影响和降低。毫无例外的是,这些“建筑型投资”多是地方政府“一言堂”和“权力审美”的结果,不征询群众意见,更没有官民互动,没有征询权威专家的意见等。所以,这些决策注定是缺乏智慧,不够科学,甚至会形成决策失误,让政府的开明形象受到巨大污染。
其四,更容易对各地的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造成极大破坏。因为开发和投入的动作大,且有很浓重的商业性,是为了赚钱等,开发商的动作就会更粗鲁,生态以及文化文物保护意识,非常弱化,甚至成为空白,给古城和老城造成巨大的毁灭性破坏。这一点已经在诸多商业开发中得到印证。
在世界经济危机依旧深重的今天,国内经济发展也受到重大冲击,地方政府急于摆脱危机、提振经济发展潜力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提振”更应该在扶持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科技含量和转型上下功夫,或者通过提高群众收入,在内需上多下力气。而不是舍本逐末,一味加大“建筑型投资”,让城市化进程远远超过了现实需要,扔掉了发展规律,形成了“建筑过剩”、经济泡沫。但愿这种警醒能唤醒那些偏执的“建筑型投资”。
推荐建筑考试培训课程
- [02-22] 2025年施工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质量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资料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材料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劳务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机械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标准员考试报名
- [02-22]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大纲
- [02-22]安全员考试大纲
- [04-08]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报名培训
- [02-22]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时间(共四期)
- [10-29]2024年安全员(安管人员)证书延续继续教育的通知
- [02-27]2024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共七期)
- [11-24]关于2022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安全员考试暂停的通知
- [10-12]2022年度安全员(安全三类人员)证书延期复核的通知
- [09-27]2022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调整通知
- [08-31]2022年度北京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疫情防控通知
- [07-01]北京住建委:恢复安全员等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