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人为本

更新于:2022/02/08858人浏览来源:都市快报 收藏

日本馆以“众人之家”为主题,获最佳国家馆金狮奖。
日本馆以“众人之家”为主题,获最佳国家馆金狮奖。
中国馆邵韦平的装置作品“序列”
中国馆邵韦平的装置作品“序列”
最佳项目展览金狮奖
保存到相册
最佳项目展览金狮奖

  在电影节吸引全球目光的同时,水城威尼斯也迎来了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在通往军械库的入口处,漂浮着一座由张曼玉的前男友、建筑师奥雷·舍人设计的水上电影院,把电影节和建筑展作出某种完美的勾连。

  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是“共同基础”,总策展人、英国著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借由这个主题给出了自己对于当代建筑的看法。他把当代的明星建筑师和免税商店里的香水品牌做类比,称他们是被“单一而孤立地摆在货架上的”:“建筑师这个身份和普罗大众之间并没有共同的基础。”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始终被大牌建筑师和巨型项目的光环所笼罩,但随着时间的更迭,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组织者也意识到,展览内容和建筑面对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日渐遥远,而这正是奇普菲尔德想要打破的。

  最终,双年展评选出了两座金狮奖、一座银狮奖和四座提名奖,几乎所有的获奖项目都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设计对象。其中,由建筑大师伊东丰雄策展的日本馆关注日本震后普通人的居所,斩获最佳国家馆金狮奖。

  现实和公共性成为关注焦点

  建筑大师伊东丰雄策展的日本馆以“众人之家”为主题,展示了一系列出自日本年轻设计师之手的设计项目,包括乾久美子、藤本壮介、平田晃久以及摄影家畠山直哉的作品。这些项目围绕日本震后临时建筑而生,提出地震灾难一年后建筑为灾民提供住处的能力问题。同时,伊东丰雄还发起了为被迫迁移的人们创建更好住宅的国际运动。在日本馆中,所有的这些震后家园设计模型都被放置在一个个树桩平台上,和展厅中间的木质栏杆互相呼应一切毁于自然,而又重生于自然。整个展览的呈现方式以及随着展品呈现的当地居民的故事,都使得展馆“独一无二,而且和普通观众有着切身关系”,它体现出的人性也打动了评委。

  “日本馆获得最佳国家馆金狮奖,它抓住了"共同基础"这一主题的精神。在整个展览中,伊东丰雄组织年轻的日本建筑师,用一种实际而又充满想像力的方法,针对这个被重大灾难摧毁的地方出谋划策,最终设计出一个新的社区中心。”组委会评论说。

  最佳项目展览金狮奖则被授予了对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非正式垂直社区的探讨项目。一座45层高的在建商业摩天楼,在一场经济危机之后,逐渐成了一座垂直的贫民窟。项目策展人研究了在这座废弃的摩天楼附近出现的崭新的社区形态,而整个展览的形式则被演绎成一座委内瑞拉风格的餐厅没错,这里可以喝酒吃饭,最重要的是在这座餐馆的墙壁上布满了这个社区中的人们的照片和故事。另外,在四个特别提名奖项中,来自美国的展览“自发参与:为公共利益而做的设计”也是基于当地社区而作。

  中国馆着力关注最本质的问题

  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由建筑评论家方振宁策展,5位建筑师和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形式简洁抽象。方振宁这样解释展览本身和中国现实之间的关联:“有些人认为我的这个策展方案没有体现中国的现实,但我觉得中国的现实就是要和真正国际性的理念接轨,而所谓理念就是对最本质问题的关注。”本届中国馆展览的主题为“原初”,“我们引用"原初"这个概念,是试图寻找记忆和物质的起源以及世界初始的思维图像,也就是追忆最开始你是怎么构想的。”方振宁说。

  事实上,这样的展览形式也为中国馆赢得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在《卫报》列出的本届威尼斯建筑展“亮点”图集中,中国馆五件作品之一、建筑师邵韦平的“序列”的图片赫然在列。这一横跨中国馆上部的长达22米的白色圆形装置,也是对其作品凤凰卫视大楼创作理念的一次追溯。

  建筑师王昀的装置“方庭”则由36个白色和镜面方体的矩阵组合成正方形的庭院;来自长沙的建筑师魏春雨的“异化 ”,则是通过物体的变异来体验时空的变化一个长方形的桶,被截成多段,从最开始突兀的岩石到最后光洁的不锈钢,用各种材质表现人类初始的材质和当今材质之间的延续、关联和断裂。

  此外,互动性也成为今年中国馆的一大特色。女艺术家陶娜的“天阙”是用马赛克小方块组成的三层绘画,观众们可以拿走马赛克。等到第一层都拿光之后,就可以看到第二幅画第一幅画是谷歌地球上看到的中国,第二幅是火星,第三幅则是银河外太空。陶娜试图通过这种对地球的赞美来唤起人们珍爱自己的家园,同时也是对现在环境破坏的一个极大讽刺。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