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就有了节能建筑,校园偏斜是为了吹过堂风

更新于:2022/02/081226人浏览来源:南方都市报 收藏

摘要:8月7日下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建筑设计处策划主办、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承办的第三期“设计与生活”之“深圳大学建筑小旅”,邀请深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艾志刚担当导游,深大第二任校长罗征启作为特邀嘉宾,为我们口述上世纪80年代那段几乎被遗忘的传奇建校史,以及解密深大在江湖中的种种传言。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8月7日,规划深大校园的老校长罗征启为建筑小旅的参与者们口述1980年代的建校史。

  

1987年与2000年深大校园对比。在深圳这座快速更新的城市里,深大校园是一个慢生长的典型案例。

  深圳大学曾是教育革新的试验场,映射着特区30年的成长轨迹。但也有江湖传言,这里是深圳四大邪地之首,建大学是用学生的阳刚气化解阴气。它在规划之际就考虑了如何镇压“阴气”?它的演会中心为什么采用半开放式结构……8月7日下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建筑设计处策划主办、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承办的第三期“设计与生活”之“深圳大学建筑小旅”,邀请深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艾志刚担当导游,深大第二任校长罗征启作为特邀嘉宾,为我们口述上世纪80年代那段几乎被遗忘的传奇建校史,以及解密深大在江湖中的种种传言。

  学生“窜”一下就可以到教室,用空间设计促进师生共同思考是规划初衷

  罗征启,深圳大学第二任校长。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的他被任命为深圳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并带着他的太太梁鸿文教授,一同操办了深大的校园规划和建设。罗征启透露,深圳市政府给出的预算是5000万,学建筑出身的罗征启清楚地知道,这根本不够,他到任后修改了计划,三期建筑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投资从最初的5000万元,也逐步增加到1.3亿元,尽管如此,平均每平方米造价也仅有600元。

  “我站在这片土地上时候,这里一片荒芜,一个小秃山,横着几条沟壑。作为一个学建筑的人真的很高兴。”在罗征启看来,这无疑是一个实践的最佳场地。所以,这里承载着当年深圳整个城市一样的创新、突破与超前。校园依照自然地势建筑起来,错落有致,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为主线的设计理念,呈不完全对称布置。有深大校友如此说:“(深大)没有内地大学司空见惯的那种,一进去一个巨大的主楼在那儿,它的楼都不是特别的高,然后每个楼之间都有空间,它特别像国外的一些大学,尤其当年是没有围墙的。”

  在罗征启的设计理念中,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就是人,所以,宿舍区与教学楼最近的距离只有30米,学生“窜”一下就可以到教室。,宿舍被设计得非常充裕,不仅是睡觉的地方,更可以互相研讨学问。即便校园已扩展到南区,30年前设计建筑的斋区(宿舍区全都起名为斋)至今都是学生们最爱的宿舍。

  “我同意前纽约大学校长C·V·纽萨(C arrole·V·N ew som)说的,‘大学的精神是建基在给人一个一起思考的地方这唯一的一点上……在一起思考是个相互刺激与反应的过程,经由这个过程,我们的心智就会更加清晰。’”罗征启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自己对校园规划的初衷。就这样,深大从一片荒凉的滩涂,建成当年独树一帜的新高校。从设计施工到交付使用,仅用了 7个月,与同期建设的国贸大厦一样创造了深圳速度,还获得了全国教育建筑最高奖。

  囊中羞涩却促成了节能低碳建筑的诞生,至今仍让来深大的建筑师赞叹

  在还没有节能、低碳、环保诸如此类概念的1980年代,罗征启就已经在实践着这一理念。虽然,从他的言语之中所透露的难言之隐是因为预算不够。 “当时,深圳与汕头大学一起建设,我们定期去汕大去看看他们建设的进度。汕大是由李嘉诚投资的。他们做了个最高标准的大礼堂,全部都是中央空调,而这需要 2500万。但我们没那么多钱。”

  罗征启至今提起还有那么点艳羡的语气,“空调这玩意开了一个月要十几万,不开又容易坏。没有空调又担心过两年就会落伍。”就在这种左右为难的情绪中,罗征启决定了用300万建一个演会中心,“不能比汕大的好,也要比它的大!”

  这是一个半开敞式的演会中心,周围被绿树包围着,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不需要空调也依然凉爽。而这栋建筑在之后的很多年内,让很多来深大的建筑师都觉得神奇。“环保、节能与节约是深大前期建筑的重要原则。”罗征启说。

  它是深圳这座快速更新城市里慢生长的大学,80%以上的建筑至今仍保留着

  活动主办方市规划国土委建筑设计处副处长周红玫认为,深圳大学的建立承载了深圳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它是一座慢慢生长的校园。

  因为,它不仅是决策者们的成果,亦是学生与老师们的实践场。据艾志刚介绍,南区学生宿舍以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建筑为系主任龚维敏老师的作品,而大学生活动中心更是学校建筑系学生的毕业作品。

  “深大建筑系是最早的一批院系,实行学院产一体化,除了最早的一批楼外,很多老师与学生都参与了校园的建设与设计。正门口地面上铺设的砖块也是我当年一笔笔画出来的。”艾志刚说,“目前,学校正打算在西丽大学城附近建设新校区,师生们也在规划与设计中。”

  深大88届毕业生、局内设计创始人张之杨认为,在深圳这个快速蜕变的城市中,这片校园改变的速度相对比较慢,现在与1988年在校的时候相比,80%以上的建筑还都保留着,这里是深圳被保留的记忆片断。

  周红玫则认为,深圳大学足以留下一部《深圳城市档———深圳大学卷》,从某种角度来说,深大的建筑史就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建筑史。

  创意链接

  深大不邪,向南偏东15度的格局是为了要过堂风

  深圳大学有深圳四大邪地之说。网络疯传这里曾经是乱葬岗,深大的建筑全都以“镇压”阴气为己任,特别是整体布局并没有采用正南正北的格局,而是向南偏东15度。校园内的雕塑也颇有八卦的意味,而宿舍区全都取名为含有禅意的“斋”……而对于这些,罗征启在此次“建筑小旅”中逐一揭秘。

  他表示,之所以把布局调整到偏15度,是因为深圳地区的风玫瑰图显示这里风向是东西向,如果正南正北布局就没有过堂风。“后来有风水先生说我懂风水,其实我从建筑学上来看,风水实际上就是场的意义,建筑物、道路、花草、假山与人和谐就是风水好了。此外,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在正南正北的场中成长,我想偷偷地改动下,会不会让人觉得新鲜。”(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对于天圆地方广场中的雕塑,罗征启说,这原本确实设计的是一个太极池,虚实各半,但由于当时担心别人会指责迷信,故而把太极含蓄地立体起来,上面一个类似张衡地动仪式的圆形雕塑,下为八角方形池。至于宿舍取名“斋”是延续清华大学的叫法,而非有其他深意。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