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绿色建筑需要本土化

更新于:2022/02/08857人浏览来源:深圳商报 收藏

  深圳商报记者 陈美寿

  为什么要建这栋楼?面对深圳商报记者的疑问,总建筑师张炜详细最初的动机和未来的展望。

  破除绿色建筑诸多误区

  记者:在很多人看来,绿色建筑虽然很好,但它似乎是属于未来的,奢侈的。你怎么评价这种观点。

  张炜:绿色建筑在中国有认识误区,很多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国外的、先进的,而先进的代名词就是奢侈的、昂贵的。一般人都认为,绿色建筑是很好啊,但盖起来很昂贵,而且中国现在还没有这种技术去实现。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建科大楼这栋建筑,改变大家脑海中“绿色建筑是属于未来而不属于当下”的这种认识。比如建科大楼的用地只有3000平方米,容积率是4,建设资金要单位自筹,这是目前城市里很典型的一个普通建筑的需求。建这样一个楼我们要实现几个目标:首先希望把建科院需要的各种功能都要满足,第二,我们希望把我院多年来的绿色方法、技术、设备和材料能整合应用在自己的办公楼里,实现绿色建筑示范。第三,这个建筑是我们建科院这样一个普通单位盖得起的建筑。这几个目标决定了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做这栋绿色建筑。

  建科大楼目前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也正是在于:首先,它是一个方法和技术领先的绿色建筑,达到了国家绿色建筑最高的三星级认可;同时它又是一个本土化、低成本的绿色建筑,包含土建、机电设备和室内外装修的综合造价为4300元/平方米,相当于深圳很普通的一座办公楼的造价。第三,它给人们呈现出一种真实的在运行着的绿色工作生活模式。国内外的一些绿色建筑还存在一个不好的情况,就是它通过了绿色建筑的设计评估,但实际运行的情况并不节能,甚至比普通建筑能耗更高。而建科大楼不仅是首批获得了国家的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认证,同时通过两年的实际运行和监测,获得了绿色建筑的运营认证,证明实际运行的结果也是绿色的。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的绿色建筑一定要植根于本土,绿色建筑本身就一定基于项目所在地独特的自然生态本底、社会经济文化特点。我们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绿色建筑的时候,千万不能盲目照搬照抄。深圳的建设中学习借鉴了国外很多好的东西,但也有不少盲目照搬的设计,不适合本地的气候特点。比如一些暴晒环境中的大面积玻璃幕墙、玻璃盒子建筑,能耗十分惊人。我们提本土化就反映在它选择很多因地制宜的方法,设计适宜的布局和形态,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和很高的花费,但对节能的贡献却很关键。实现低成本的第一步,动动脑子去设计是最低的成本“方法”。一个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设计策划阶段是投入最小,但对项目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倡导共享设计、精细化设计。在规划设计阶段把方方面面的因素都综合考虑好。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