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新闻资讯
短命市政建筑为何频现
更新于:2022/02/08已744人浏览来源:光明日报 收藏
要想看建筑爆破现场,沈阳是个可一饱“眼福”的地方。2007年,投资2.5亿元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夭折”在其第18个年头;2008年,23层的天涯宾馆消失;2009年,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只有15岁的沈阳夏宫在两秒钟内变成一座废墟。短命市政建筑频频出现,让公众十分不解。
事实上,市政建筑短命的现象不仅在沈阳,在全国许多地方都非常普遍。比如“坚固得像碉堡一样”的青岛市著名地标建筑青岛大酒店建成仅20年,杭州西湖边的最高楼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建成仅13年,南昌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建成仅13年,耗资3000多万元的海口“千年塔”建成仅10年……对这些建筑的短命,人们在心疼之余也气愤难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官员表示,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达20亿平方米,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而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年至30年。而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难怪有人感慨:“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相比之下,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面貌可谓日新月异,与这一过程相伴的高楼大厦的短命,却耐人寻味、令人深思。每一个短命建筑的倒下,总有一些冠冕堂皇的语言为其粉饰。不少地方换一届政府搞一个规划,一任领导一个做法,拆了建、建了拆,看上去城市面貌不断变化,实际上却为此付出了许多不该付的代价,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市政建筑的短命,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一些领导干部在发展理念上的偏差。那些动辄几千万元、数亿元的投资,在规划设计之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到长远,使用公共财政建设的项目,更是需要高度审慎。短命建筑频现的问题不容轻视,相关部门还须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制度,加强审核,避免这种重大浪费的出现。
推荐建筑考试培训课程
- [02-22] 2025年施工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质量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资料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材料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劳务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机械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标准员考试报名
- [04-08]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报名培训
- [04-08]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时间(共四期)
- [02-22]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大纲
- [02-22]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时间(共四期)
- [10-29]2024年安全员(安管人员)证书延续继续教育的通知
- [02-27]2024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共七期)
- [11-24]关于2022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安全员考试暂停的通知
- [10-12]2022年度安全员(安全三类人员)证书延期复核的通知
- [09-27]2022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调整通知
- [08-31]2022年度北京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疫情防控通知
- [07-01]北京住建委:恢复安全员等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