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需要磨洋工

更新于:2022/02/081448人浏览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收藏

  “磨洋工”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作为贬义词被人们使用。而最初的“磨洋工”,却并不包含磨蹭、怠工的意思,只是指特定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中国旧式房屋建筑,其考究者要求“磨砖对缝”。“磨工”,就是指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

  1917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工程耗资500万美元,占地22公顷,自1917年起历时5年才终于建造完毕。当时的美国工程师对工程质量要求极高,要求工人必须做到“磨砖对缝”。从形式上看,这工程是洋人出资、洋人设计、洋人监工的洋房,处处带有个“洋”字,而协和医院共有14层,当时算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所以,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被“磨洋工”打造的协和医院,时至今日其建筑质量仍然完好,建筑总体未出现任何破损,其通风等设备依旧运转良好。

  而在现今的建筑行业,历时5年才建成一栋14层高、占地仅为20公顷的建筑,这似乎不可想象。别说14层,20层、30层甚至更高、体量更庞大的建筑都可以在一两年间迅速落成。现在虽然采用了大型建筑机械,但就建筑的核心方法而言,却与一个世纪前并无太多变化,还是以劳动力为主要基础来建造房屋。

  如今的建筑行业,普遍特征就是一个“赶”字,赶设计、赶工期成为了整个建筑行业中使用率相当高的词。建设工地处处可见挂着建设单位“全力开抢进度”的标语。

  因为“赶”,全国各地的工程事故频出,各种案例屡见不鲜。在青海某处,由于工期太赶,未做地质勘探便草草修建海洋馆,导致地质下沉,水族馆破裂,鲨鱼涌出。

  而就在2011年春节前不久,位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国际那达慕会场就出现了钢结构罩棚坍塌的情况,导致3000多万元的巨额损失。这个用钢量比肩鸟巢、耗资近10亿元的工程,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只用了105天就宣告建成并投入使用。从2010年5月开始全面建设,到8月主会场完工,10月底项目基本竣工,再到12月15日坍塌。与建设近4年才完工的鸟巢相比,该项目真正的施工时间还不到3个月。同时,直至坍塌,其整体设计都还尚未完成,可谓是典型的边设计、边建设、边修改的“三边工程”。

  不难看出,工期的长短与建筑质量其实息息相关,俗语说“慢工才能出细活”,近年来在建筑形式越来越复杂而建筑手法并无太多变化的情况下,工程在“抢进度”的同时也埋下了质量隐患。

  建筑一旦落成,很多属性就很难后期改正,特别是如今建筑结构日益复杂,其工程进度和设计更应该在保证其安全的情况下合理安排。一旦建筑出现问题,不但造成经济损失,更会危及人身安全。因此,建筑质量应该是建筑行业最为重要的环节,就连工期也必须为质量让路。

  如今,全国各地大力提倡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根本正是建筑的可持续性。一栋建筑只有长时间被人们使用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可持续性。没有好的建筑质量,一切绿色建筑都是空谈。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