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新闻资讯
到2035年,北京市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力争达到2.1平方米
更新于:2022/02/08已1059人浏览来源:中工网 收藏
中工网讯 据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消息,11月11日,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
到2025年,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建成50个韧性社区、韧性街区或韧性项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韧性城市建设典型经验。
到2035年,韧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抗御重大灾害能力、适应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显著提升。
《意见》指出,要统筹拓展城市空间韧性。
(一)增强城市空间布局安全。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风险。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人员密集场所应当避开灾害高风险区。重大危险源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洪涝、地质灾害易发区,并与周边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二)完善城市防灾空间格局。推动生态网络和防灾网络融合发展,以城市快速路、公园、绿地、河流、广场等为界划分防灾分区。发挥地下空间抗爆、抗震、防地面火灾、防毒等防灾特性,构建地下空间主动防灾系统。
(三)保障疏散救援避难空间。整合应急避难空间资源,推进综合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社会化储备机制,强化大型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平战功能转换,建设平战功能兼备的酒店型应急避难场所,预留相关功能接口,满足室内应急避难和疫情防控需求。到2035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力争达到2.1平方米。
《意见》要求,有效强化城市工程韧性。
(一)提高建筑防灾安全性能。全面排查房屋设施抗震性能,推进现有不达标房屋设施抗震加固改造,同步做好建筑外立面及其附着物加固、拆除或降低高度等工作。加强高层建筑防火灭火设施建设,争取5年内消除存量高层建筑使用可燃外墙外保温材料导致的火灾隐患。
(二)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保障能力。统筹外调水源和战略保障水源,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和地下水源保护,保障供水安全。
(三)加强灾害防御工程建设。逐步提升洪涝、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防御工程标准。深入排查、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风险隐患。
(四)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发挥生态空间的雨洪调蓄、自我净化作用,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高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比重。强化蓄滞洪区建设,增强洪水调蓄能力。消除“断头管”现象,多维共治城市积水内涝。鼓励海绵城市技术应用,支持开展海绵型项目建设。到2035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截图
推荐建筑考试培训课程
- [02-22] 2025年施工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质量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资料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材料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劳务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机械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标准员考试报名
- [02-22]安全员考试大纲
- [06-10]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报名培训
- [06-10]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时间(共四期)
- [02-22]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时间(共四期)
- [10-29]2024年安全员(安管人员)证书延续继续教育的通知
- [02-27]2024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共七期)
- [11-24]关于2022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安全员考试暂停的通知
- [10-12]2022年度安全员(安全三类人员)证书延期复核的通知
- [09-27]2022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调整通知
- [08-31]2022年度北京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疫情防控通知
- [07-01]北京住建委:恢复安全员等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