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昨日举办首届全市农村建筑工匠大比武

更新于:2022/02/081039人浏览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收藏

让“建设高品质农房”成为吸引人的事业、有奔头的产业

培养壮大乡村建设产业人才队伍 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推动共同富裕的战鼓已经擂动。杭州广袤乡村,建设正酣。

一幢幢品质农房,承载着美好新生活;一处处农污设备,勾画着美丽新乡村;一个个美丽城镇,驱动着“三生融合”新梦想;一条条精品绿道,串联起城乡共富新通道。

即日起,本报开辟《深化“千万工程” 实施乡村建设 杭州加快打造数智乡村建设策源地》专栏,记者将深入杭州乡村建设一线,深入践行“四力”,记录杭州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解读杭州乡村振兴的时代密码。

七月酷暑,比武场上,热火朝天。

“阴角卷材铺贴地不错,阳角的卷材因为高温有点膨胀了,再调整下。”来自临安区的防水工程春杰精益求精,不断优化着自己的“作品”;

切砖、抹泥、放铅锤、量尺寸,听到裁判时间截止提醒,淳安的砌筑工宋河军定了定神,有条不紊地完成了砌墙最后一道工序……

昨天,2021年全市农村建筑工匠大比武在萧山区戴村镇举行。这是首届全市范围的农村建筑工匠大比武,旨在进一步强化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和技能提升,高质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

“农村建筑工匠是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杭州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大比武既是全市农村建筑工匠的一次大检验,也是对乡村人才技能的一次大展示,“我们希望以比促学,以比促能,推动农村建筑工匠不断提升综合业务素质和建造水平,培养壮大乡村建设产业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让人民群众挑选‘称心的房’、建造‘放心的房’、住上‘顺心的房’和拥有‘致富的房’,为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做出贡献。”

让农村工匠“转型升级” “土师傅”亮出乡村建设好技能

小平台,大比武;“土师傅”亮出真功夫。

这次农村建筑工匠大比武,吸引了来自9个区县(市)近百名工匠参与。比武分为现场实操和理论考试两部分,不仅要考砌筑、抹灰、防水等农房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工艺,也要考识图、按图施工、安全生产以及一系列农房建设政策法规等专业知识。

“土师傅”们各有绝招,亮出好技艺。

看图纸、画底样、定位放线……参加砌筑组比赛的萧山区戴村镇建筑工匠钟望明,看起来气定神闲,手上活却不停,第一个完成了规定的墙体砌筑。“今天的考题是要我们砌一堵丁字形砖墙,长宽高都要按图纸来。”干了30多年泥瓦,他笑言“这不算难”,“现在我们建房都要按图纸施工了,会看图纸已是我们的‘必备技能’。”

不仅识图快,钟望明的活还特别细。

现场,他时不时拿起一整块砖头,不用测量,用瓦刀敲敲打打,便严丝合缝地放到了墙体缝隙空间中。“像转角、中缝,就要靠切砖精准拼接,这样墙体才能砌得密实。”

“其实砌筑是最考验建筑工匠功底的。”负责砌筑组评审的裁判倪震宇介绍,砌筑是农房建设的基础,尤其需要工匠在大量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技术。“从现场作业情况来看,工匠们基础都十分扎实,也显示出各地域各具特色的建造方法。”

“土师傅”们也在不断学习中加快转型升级。

“防水这道工序,材料和工艺技术经常迭代,所以我们也要不断保持学习更新。”来自临安区的程春杰今年30岁出头,是此次参与比武的工匠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但也有14年的工作经验。这次,他根据比武的防水技术要求,还专门学习了卷材剪裁的新方法。“区里每半年就会组织一场防水技术交流会,向我们讲解新材料新工艺,我每次必到场。”

用他的话来说,要把房子防水工程当做一件作品那样去精细打磨。“防水做好了,房子才能住得安心。”

让农村工匠成为体面的职业 “组合拳”做活乡村振兴“大文章”

据了解,本次大比武分砌筑、抹灰、防水三个工种,分别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获得者还被杭州市建设工会授予“杭州市建设系统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称号。

“不仅如此,脱颖而出的工匠将代表杭州参加省级比赛,还将获得年度积分的加分。”市建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将通过积分制激励,激发农村工匠参与培训和技能比武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全市农房建设队伍和建设技术标准,打造规范化的农房建设体系。

实际上,今年以来,围绕“农村建筑工匠管理与技能提升”,市建委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发布并实施《杭州市农村建筑工匠积分和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通过积分制管理加强农村建筑市场的管理;通过“三服务”对全市9个区县(市)的农村建筑工匠进行了新一轮省市农房管理办法、积分制管理的宣贯,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建筑工匠法制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安全意识;优化农房建设智慧管家系统,拓展深化各项功能,并试点与农业农村部门的农村宅基地审批系统之间的融合,推动农村建房审批建管一站式服务等。

截至目前,今年全市新开工农房数4118户,完成年度任务的68.6%,其中轻钢农房建设开工89户,完成年度任务的51%。

“接下来,我们还将成立工匠协会来保障工匠的合法权益,让农村工匠成为体面的职业,并鼓励积分排名高的农村工匠积极参与当地小额工程项目建设,扩大业务范围。”市建委负责人介绍,通过改善现场施工环境,推广应用轻钢农房建造方式,让“建设高品质农房”成为吸引人的事业、有奔头的产业,使年轻人愿意加入到这个产业中来,“我们将着力打造一支能熟练运用互联网和数智平台等工具的年轻化、专业化的产业大军,以工匠精神做好乡村振兴精细文章,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者手记

乡村要振兴,首先要搞好乡村建设。而乡村建设的活力和动力,就在于人才。

这场大比武,展示了杭州农村建筑工匠的建设实力与潜力。一批像钟望明这样富有经验、技术娴熟的工匠脱颖而出,他们不断与时俱进,学看图、学上网,不断转型升级;一批像程春杰这样的年轻面孔将不断塑造这个产业的美好未来:他们善于接收新知,乐于运用新技术,对职业有更高的品质追求,传承弘扬着“匠人精神”。

同时,大比武也指出了目前杭州农村建筑工匠存在短板。参与竞技的工匠,平均年纪在40岁以上,队伍老龄化仍是巨大挑战;各地区专业水平不均衡,工匠看图识图能力和建筑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

而这,也为杭州接下来乡村建设人才培育锚定了方向:通过积分制充分调动工匠的积极性,推动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通过培训网络化和比武常态化等工作机制,逐步使农村建筑工匠成为“能看图、会上网、善学习、擅建造”的新型产业工人。

让“建设高品质农房”成为吸引人的事业、有奔头的产业,才能吸引更多新鲜血液注入,才能为乡村建设激活动能,才能长效驱动乡村振兴,真正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