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四公司中科院青岛科教园项目月底主体封顶

更新于:2022/02/081219人浏览来源:中新网山东新闻 收藏

  中建八局四公司中科院青岛科教园项目月底实现主体封顶

  4月29日,中建八局四公司主办的“遇建70周年”媒体开放日大型主题传播行动在中科院青岛科教园启动。中科院青岛科教园项目肩负着建设海洋强国、军民融合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三大战略,是青岛的重点建设工程。4月底,项目即将迎来主体结构封顶。项目建成后,这里将集聚中科院13家科研院所涉海优势力量,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洋研究集群,引领海洋科学发展,为我国海洋事业培养高层次科研和技术人才,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负责项目建设的是传承着优秀红色基因的建筑铁军——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八局四公司),其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00226部队,现为世界建筑企业领头羊中国建筑集团旗下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八局)的全资子公司。

  项目总经理宋广峰解释到,“常规的二维平面设计难以精准定位,我们采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搭配放样机器人来辅助放线,同时用BIM对砖墙提前进行了排布,然后定尺下料,使得每一块砖在拼装时可以严丝合缝。”超过24米的多角度倾斜面真砖幕墙在国内外尚无成功案例,因此,项目部大胆创新,针对不同的折线曲面造型,“量身定制”了多套施工方案。如,针对内倾斜面,项目部从厂家定制了带孔红砖,内部采用钢筋穿越,红砖就像算盘一样被牢牢装饰在墙面上,克服了红砖易脱落的难题。

  中科院青岛科教园项目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共有16栋单体建筑,整个项目从高空俯瞰,星罗棋布,气势恢宏。令人惊讶的是,这16栋单体无一相同,造型各异,几乎没有标准层,同时又存在大量的跃层、大跨,薄壁斜墙等,施工难度不小。这一难题的解决也不得不提到项目部对BIM技术的综合应用。“在设计阶段,我们就先根据图纸生成了简易的三维模型,将设计概念转为实体,借助其可视化特点与碰撞检查功能,直观地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在施工阶段,利用BIM模型对于现场施工进度进行动态可调整的4D施工模拟,形象的展示施工进度和各专业之间协调关系,辅助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人员、设备配置方案。”项目总工程师宋超说。在此基础上,项目部还对BIM技术做了很多极具探索精神的延伸应用,如,借BIM+AR 技术进行施工过程技术交底,通过AR 技术加载虚拟的施工内容,有效减少由于对交底内容误读和信息传递失真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提升项目交底质量;项目安装经理孔路刚介绍“将BIM 与3D 打印技术相结合,对建筑构件复杂节点、新的施工工艺构件建立等比例实体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操作过程中遇见的重难点,进一步优化方案”。项目部还创新性将BIM技术与安全管理结合,将立体的3D主体模型呈现在施工人员眼前,在模型中标出施工现场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告知施工人员在此施工时应如何规避危险,将安全隐患以更形象更具体的方式进行展示,在施工人员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提升了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的效果。

  项目背山面海,绿树环绕,就像坐落在花园之中。但是项目离海岸线只有不到五十米的距离,市政管网也尚未通到此处,因此项目部独辟蹊径,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绿色施工中,建设“海绵工地”,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雨水收集过滤系统、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绿植自动灌溉系统,并在景观、道路设计时将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透水路面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形成良性的水循环系统。透水性铺装兼有良好的渗水性及保湿性,它既兼顾了人类活动对于硬化地面的使用要求,又能通过自身性能接近天然草坪和土壤地面的生态优势,减轻城市非透水性硬化地面对大自然的破坏程度,地面以下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得到有效的保护,处处体现着“与环境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新材料,新技术一次性解决了灌溉水问题,园区排水问题,同时还缓解了热岛效应,可谓是一箭三雕。

  负责中科院青岛科教园建设的中建八局速来有“南征北战的铁军、重点建设的先锋”的美名。铁军,必须有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上世纪70年辽阳石油化纤厂建设中,这支铁军喊出了“只要骨头不散架、就要拼命建辽化”的响亮口号,如今叱咤风云的任正非当年还是辽化项目上的一名基建工程兵战士。从“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不缺精神”的玉树援建,到利比亚万人万里大撤离,从北京雁栖湖APEC、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会晤到上合青岛峰会,到今年的海军节系列配套工程,都留下了这支建筑铁军的身影。令行禁止,使命必达,是这支铁军身经百战淬炼出的灵魂。 (完)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