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日新月异

更新于:2022/02/08719人浏览来源:网络 收藏

1992年,我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原襄樊市建筑管理局办公室工作。转业干部培训结束前一天,我被抽调到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襄城北街改造是名城建设五十个重点工程的龙头工程。北街全长860米,宽12米,是一条仿明清建筑风格的文化、商业步行街。当时改造的主要项目有昭明台、单家祠堂、杨家花园、三国蜡像馆、北街花岗岩石板路、两个大理石牌坊等。

一年后,北街改造全部按期完工,一座座仿明清建筑鳞次栉比,马头墙错落有致,各种门窗雕花古朴典雅,每个小街口矗着一对石幢灯。整个北街修旧如旧,极具穿越感。1993年10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第六届年会在我市成功召开,我也被评为“名城建设突出贡献个人”。

回到局里后,我从办公室转任建筑市场科。记得1996年的一天,我在从武汉回襄阳的路上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襄阳日报社的一位女记者,她说要写一篇反映襄阳城市变化的稿子,问我市区有多少栋高层楼房和代表襄阳的标志性建筑。

我说高层楼房有三栋,铁路大酒店、石油大厦和农行大楼,标志性建筑应该是襄城北街。女记者吃惊地“啊”了一声,似乎没想到高楼这么少。当时的我,满怀信心地说:“目前就这些,相信以后会有很多的。”

当时,襄阳的建筑业,规模小、产值低。全市共有施工企业260多家,一级企业一家,二级企业不到二十家;建筑业总产值四个多亿,有的山区县年产值只有两三千万元,多的也只有四五千万元。

为了把建筑业做大做强,使施工企业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我市建管部门的干部多次深入企业和施工现场调研,发现了不少制约我市建筑企业发展的问题。对此,市、局两级非常重视,研究出台了建筑业发展规划,决定重点扶持一批企业做大做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襄阳的建筑业得到长足发展,到2017年底,全市建筑企业近千家,一级企业达21家,二级企业110家;建筑业总产值800多亿元,建筑业增加值200多亿元;高层、超高层楼房数不胜数。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