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伙从搞养殖到创办建筑公司,他成功的闯出了一片天地

更新于:2022/02/081007人浏览来源:网络 收藏

王发清,白手起家,几经沉浮,从做销售,搞养殖一直做到建筑公司,这个从新洲大埠镇陈路村走出来的汉子,依然保持着农家人的质朴与真诚。

王发清初中毕业时,父亲突然患玻大哥在当兵,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离开学校,靠给人做小工、干苦力,帮助父母抚养两个弟妹。



1983年,他带上七拼八凑来的280元钱,独闯武汉。当时,汉口江边交通路的水产市场刚刚向个体户开放,王发清认为自己老家周边塘多池深,货源不愁,因此打算一心一意贩鱼卖虾。

王发清说,“刚开始行情不熟,一直在亏”。之后收到十几只甲鱼,王发清全部卖给了武昌大东门水产市场一老板,一下就赚了600元。随着倒手的差价越来越大,他一举翻身,年底就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万元户之一。那一年,他22岁。

有了一定资本后,王发清在交通路盘下了独立的摊位,后一步一步发展成门店、批发部,乃至成为销售公司,每年的纯利从3万、5万直线攀升到8万、10万。

1991年,王发清决定到新洲涨渡湖某国有养殖场搞围网养殖。把交通路的水产公司交给朋友打理后,王发清带上60万元回到新洲,这是他当时全部身家的四分之三。



王发清准备大干一常但由于种种原因,围网养殖在1992年宣告失败,王发清的60万元打了水漂。“守住水产销售公司算了”,他却作出一项出人意料的决定。

放着赚钱生意不做,反而孤注一掷做曾经亏本的生意,这个近似豪赌的行为令人费解。王发清却胸有成竹:“其实当年涨渡湖的养殖本来可以成功,我已经知道怎么做了。”他分析,涨渡湖的失败并不在于技术,也不在于经营,而在于管理混乱。

养殖基地建成后,王发清经常凌晨两点钟就起床,和几名职工到养殖场旁边的水塘捞鱼虫,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给鱼儿增强营养。

后来,王发清请来专业技术员,采用当时少见的微生物制剂养殖法等方法,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第二年就销售了60万元。



1998年,王发清老家的陈路砖厂濒临倒闭,村委会请他“帮帮忙”。当时,砖瓦行业正处于不景气的阶段,而王发清多年来一直从事水产业,对砖瓦业还较陌生,但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接手。

经多方寻觅、考察,他从某建筑公司重金挖来一位叫童红泳的技术员,然后交给他40万资金,更换设备,添置机器,负责安排生产。而他自己则利用多年来积累的人脉关系到处推销产品。当年,砖厂出红砖1700万块,销售230万元。

之后,王发清终于以三个建筑队为基础,于2004年6月成立了“武汉昌仁建筑有限公司”。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