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新闻资讯
在保护基础上复兴建筑讲好故事
更新于:2022/02/08已444人浏览来源:泉州晚报 收藏
本报讯 (记者蔡紫旻)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躲在建筑背后的建筑师、结构师们,就是以严谨科学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一部部传世之作的灵魂人物。昨天上午,2018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系列活动之一——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人和事学术研讨会举行,来自国内建筑界的专家学者与设计师们,分享了20世纪以来国内知名建筑背后的人和事。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的演讲,直接点题研讨会主题——“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人和事”,从认定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科学态度、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和城市文化精神、普惠城市是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认定的趋向、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贡献者:建筑师和结构师等四个方面,介绍了评定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标准及相关建筑遗产项目背后的建筑师、结构师故事。
把脉泉州20世纪建筑遗产,金磊认为,这里遍地是瑰宝,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而推广、宣传的方法,就是更加关注建筑背后的故事,而不是孤零零的建筑本身,“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复兴建筑及其文化,需要政府部门、历史学家、文保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各方面人士真正参与进来。”
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薄宏涛的演讲,从深度剖析由三号高炉改造的首钢博物馆入手,介绍了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包括冬奥广场、冬奥训练馆、脱硫车间改造项目、高炉改造项目等在内的重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正如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地纹’,而不是建筑的简单堆砌。泉州的老城区扩展,也是如此,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系列动因。”薄宏涛希望以首钢三号高炉的博物馆改造项目为契机,打造城市工业遗存改造范本,为许多城市现存的工业旧址更新提供有益借鉴,使之变成一处处积极的城市空间,让建筑遗产惠及公众。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殷力欣带来了主题为《中国“固有式建筑”再认识——吕彦直集传编纂絮语》的演讲,介绍了著名建筑师吕彦直所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在当年的全新设计理念。
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陈雳的演讲以近代青岛为例,介绍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形成及发展演进史,进而提出问题——在这个新老建筑比肩而立的时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会形成不可逆的巨大影响,人们更应该引发反思,思考如何正确决策,在延续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带动城市建筑发展和更新。
推荐建筑考试培训课程
- [02-22] 2025年施工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质量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资料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材料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劳务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机械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标准员考试报名
- [02-22]安全员考试大纲
- [04-08]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报名培训
- [04-08]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时间(共四期)
- [02-22]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时间(共四期)
- [10-29]2024年安全员(安管人员)证书延续继续教育的通知
- [02-27]2024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共七期)
- [11-24]关于2022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安全员考试暂停的通知
- [10-12]2022年度安全员(安全三类人员)证书延期复核的通知
- [09-27]2022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调整通知
- [08-31]2022年度北京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疫情防控通知
- [07-01]北京住建委:恢复安全员等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