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新闻资讯
防震减灾科技进步明显 我国减隔震建筑约占世界一半
更新于:2022/02/08已433人浏览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收藏
目前我国已有各类减隔震建筑6000余幢,约占世界的一半,有效提高了抗震能力,部分建筑还经受了四川芦山7.0级和九寨沟7.0级强震的考验。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上,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介绍了近年来我国防震减灾科技成果情况。
郑国光介绍,在地震科学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方法等方面,我国发展了绿色人工震源探测技术,探索地下结构微小变化,在国际上首次突破内河流域主动源激发和数据接收技术;提出地震亚失稳前兆物理模型,使在实验室模拟地震孕育发生过程成为可能,并尝试进行野外试验比对;在国际上首次突破基于性态抗震理论的核心关键技术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郑国光说,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计划(ChinArray)顺利实施,获取了南北地震带约200万平方公里的地下精细结构,数据质量和处理结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研制高灵敏度新型测氢仪和测汞仪,国家重大仪器专项支持的绝对重力仪、海洋矢量测量仪研发取得重要突破,有望形成产品,打破国际垄断。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是地震科技攻关的重点。郑国光告诉记者,在这方面,地震部门对第五代国家地震区划图采用了小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预测等核心技术,充分考虑“极罕遇地震”对社会经济带来的灾难性冲击,消除了不设防地区,大幅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地震安全水准。
同时,推广减隔震技术。“目前我国已有各类减隔震建筑6000余幢,约占世界的一半,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等一批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采用了减隔震技术,有效提高了抗震能力。”郑国光说。
他还介绍,住房安全是首要安全,针对各地不同自然条件和地域特色设计的各类抗震技术,使得农村安全民居工程惠及6000多万人,千百年来我国农村不设防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据了解,近年来,新建地震安全农居经历多次中强地震,特别在新疆等地区基本实现了6级地震人员零死亡。
此外,高速铁路地震预警及紧急处置技术历经4年联合攻关,突破了P波预警、阈值报警等关键技术,主要指标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已在福厦线、成灌线等部分线路开展示范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拥有高速铁路地震预警技术的国家。(记者 江芸涵 付真卿)
推荐建筑考试培训课程
- [02-22] 2025年施工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质量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资料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材料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劳务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机械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标准员考试报名
- [04-08]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时间(共四期)
- [02-22]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大纲
- [02-22]安全员考试大纲
- [02-22]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时间(共四期)
- [10-29]2024年安全员(安管人员)证书延续继续教育的通知
- [02-27]2024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共七期)
- [11-24]关于2022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安全员考试暂停的通知
- [10-12]2022年度安全员(安全三类人员)证书延期复核的通知
- [09-27]2022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调整通知
- [08-31]2022年度北京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疫情防控通知
- [07-01]北京住建委:恢复安全员等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