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老建筑的鲜活记忆

更新于:2022/02/08835人浏览来源:西安日报 收藏

一个城市的建筑,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古都西安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许多朝代的都城建设,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古长安建筑的影响。时至当下,古都西安特别是老城区,依稀可见隋唐长安城(隋时称为大兴城)的影子。当下,钟楼、鼓楼、城墙等古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人民剧院、电信大楼、钟楼饭店等近现代建筑都已然成为西安的地标。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体现,而与建筑相关的历史,更是魅力十足。西安市城建档案馆搜集整理与城建相关的口述历史资料,留住的是浓浓的古城文化记忆。

记者 雷县鸿

当年南大街的光明电影院用的是地下的天然冷气,南大街沿街的商铺大多都是两层小楼,永兴坊原先被叫做平民一所、平民二所……过去的两三年里,西安市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听老人们讲述与城建相关的历史和故事,搜集到丰富和珍贵的城建口述历史资料,丰富了馆藏,也让西安的城建更加鲜活生动。

60年前光明电影院就有冷气

西安市城建档案馆信息声像科科长刘磊告诉记者:“听老人讲述西安城建的故事,是非常让人激动和兴奋的事情,不听老人讲这些,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

吴长江是位中学退休教师,在老人的记忆里,“南大街是西安这四条大街中最短的一条,它的道路也是最窄的,东大街加上人行道路是30米宽,西大街是20米,北大街是18米。而南大街只有14米,它的马路只有8米宽,两边的人行道各自有3米,马路两边能看清对面楼上的人。楼房建筑基本上也都是比较标准的桩木结构的关中二楼建筑,上面是人字梁。下面是商店,上面是住人的。”

当年的光明电影院,给吴长江老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电影院在我的记忆中是独一无二的好电影院。它是1953年、1954年修建的,外形比较现代化。它比阿房宫电影院、西北电影院、明光电影院设备都好。尤其到天热了有冷气,这个冷气不是机械放的冷气,而是用的影院下面地下的冷气,所以很节约能源。”

曾在中山门居住过的郑志立老人说:“当时住的地方就在现在的永兴坊,那儿当时有个国民党警察局第四分局,旁边有一个第四清洁大队。在现在的东一路、东二路,当时有平民一所、平民二所,从河南过来的平民们就流落在这里,你占一块儿我占一块儿,都是搭的棚棚,遮个风避个雨。”

与老人们座谈搜集史料效果好

“做西安建筑的口述历史之前,我们档案馆也在媒体上进行过有关建筑历史资料的征集活动,有收获,但远不能达到需求。后来馆里领导支持我们做城建口述历史,寻找健在的老人,让他们来讲他们记忆里的西安城建历史和故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刘磊说,“找寻能讲、有故事的老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后来就和当地的街道、社区联系,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第一个联系上的是新城区解放门街道的尚平社区。解放门街办的主任赵辉非常看重口述历史的搜集整理,“有些老人单独接受采访会紧张,不知道怎么说。我们就把大家请到一起先座谈,大家聊着天,互相启发提醒,很多记忆深处的故事就都想起来了。”通过街办和社区,刘磊和同事张睿等人,联系上了好多位老人,多次的走访沟通。设定采访提纲,一个一个老人地去采集口述资料,“录音,录像,听老人讲他们和城建的历史故事,越做越觉得这件事情有意义。”目前,刘磊和张睿在档案馆的支持下,先后采访了10多位健在的老人,“视频资料现在有300多分钟,整理出来的口述文字资料有五六万字,涉及的建筑主要在解放门地区,加上此前做的南大街、西大街的口述历史资料,搜集到的声像资料日渐丰富。”

随着口述历史归集工作的深入,西安市城建档案馆馆长李鹏飞和刘磊、张睿等人,都越发觉得这件事情还要继续深入开展下去。刘磊、张睿二人告诉记者:“和街道社区合作走访老人,效果非常好。采访的老人越多,很多讲述才能得到更好地相互印证和补充,希望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李鹏飞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西安建筑的口述历史可以说是带有抢救性的因素在里边,很多能讲清楚的老人都年事已高,如果再不加紧搜集工作,等老人哪一天不在了,一个宝贵的历史记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从这个角度讲,搜集城建口述历史,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对此,赵辉深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在解放门地区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历史文化,比如过去在西七路周边,就有“一德庄、二华庄、三秦庄、四皓庄、五福庄、六谷庄、七贤庄和八仙庄,这些建筑的故事谁能讲清楚?只有年纪大的老人才有记忆。把老人们记忆里的东西要尽快保存下来。”

为子孙留下最鲜活的文化记忆

赵辉告诉记者:“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最核心的是文化。口述历史不仅能留存历史,还能挖掘附着在建筑上的文化,整理保护好这些文化,并利用这些文化为市民群众谋福祉,才是我们保护传承文化的根本目的。有些建筑拆掉后,与之相关的文化也随之消失,要找寻回来这些文化记忆,就得靠口述历史的搜集来实现。我们会继续和城建档案馆合作,挖掘保存文化记忆,让生活在解放门街道的群众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西安市城建档案馆里搜集了很多与建筑有关的档案资料,但绝大多数都是与建筑相关的工程资料,建筑口述历史,丰富了我们的馆藏档案,与纸质的档案相比,口述历史更鲜活,他让看似冷冰冰的城市建设立体了,更生动了,能让广大市民对我们西安的城建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李鹏飞说,城建档案是记录、保存城建历史的资料,即所谓的“存史资政”,是为现在和以后的城市建设服务的。现存的很多档案,也能为普通群众服务,比如查找自己的房屋建设资料等。但口述历史不一样,口述人很多几十年就生活在某一座建筑边,他们的生活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他们对城市建设的体会更真切,更接地气,更有生活的气息。“千年的文字能说话,但档案是静止的,口述的历史和故事则是生动的,它让人们对城市建设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感知,这是口述历史最大的特点,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在李鹏飞看来,现在他们所做的西安城建口述历史,不仅留存历史,也对现代人是一种激励,“了解了过去,了解西安城市建设的历史和文化,能促进和激励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