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新闻资讯
腾退亮相让古建筑“活”起来
更新于:2022/02/08已469人浏览来源:光明日报 收藏
创造性地“腾退亮相”,可谓一举多赢:既将文物建筑从生活区腾出来,避免在柴米油盐间遭遇磕磕碰碰,保留了古建筑的“体面”,又改善了老住户的居住环境。
但凡有历史的城市,估计都不缺文保单位。文物要“活”起来,首先要兜底保护起来。
于此而言,一切文保工作都离不开合理的公共财政支出。来自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2016年会的消息称:西城区计划投入190亿元,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一批重大文物建筑特别是纳入文物登记的会馆和名人故居实现腾退亮相。
近些年,类似谭嗣同故居沦为私搭乱建之所的事情并不少。很多城市的老城区内,不少市民都住着这样的房子——既是大杂院,又是文物点。不可移动文物的腾退保护工作,一直是文保工作的“痛点”。
把文物“抢回来”,抑或把百姓“赶出去”,显然都不是好主意。创造性地“腾退亮相”,可谓一举多赢:既将文物建筑从生活区腾出来,避免在柴米油盐间遭遇磕磕碰碰,保留了古建筑的“体面”,又改善了老住户的居住环境,还彰显了城市在文保工作上的一番苦心。来往之间,腾挪之际,普及了文保常识,也将成为城市再规划、再布局的美好契机。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让文物陪伴我们的时间长一些、再长一些,不仅是念旧怀古的寄托、人文乡愁的抒情,更是文化自信的根脉。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物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等为基础的法规体系,但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统计,在全国范围内保护状况差的不可移动文物有近20万处——文保工作面临着“徒法难以自行”的困境。
因此,PPP模式也好,志愿修缮也罢,乃至实现2020年“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格局基本形成”的愿景,都需要地方财政多尽力、文保部门多上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与抢救、利用与管理,有着层次分明的逻辑顺序。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为城市文物洒扫庭除,让熙来攘往的日子复归宁静,文化遗存才能展现出历史的风华。(邓海建)
推荐建筑考试培训课程
- [02-22] 2025年施工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质量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资料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材料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劳务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机械员考试报名
- [02-22] 2025年标准员考试报名
- [02-22]安全员考试大纲
- [04-08]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报名培训
- [04-08]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时间(共四期)
- [02-22]2025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时间(共四期)
- [10-29]2024年安全员(安管人员)证书延续继续教育的通知
- [02-27]2024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共七期)
- [11-24]关于2022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安全员考试暂停的通知
- [10-12]2022年度安全员(安全三类人员)证书延期复核的通知
- [09-27]2022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调整通知
- [08-31]2022年度北京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疫情防控通知
- [07-01]北京住建委:恢复安全员等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