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好的设计让建筑服务于民”

更新于:2022/02/08595人浏览来源:新华网 收藏

  12月23日,在水立方里持续了9天的“超真实运算设计水立方”项目圆满结题,并举办项目项目闭幕仪式。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水立方建筑设计师郑方等出席活动。

    该项目旨在借助数据设计的方法,结合建筑使用后评估(POE)的相关理论,多维度研究分析正在使用的“水立方”方面所开展的探索性实践。项目力求探究在功能性建筑设计方面,如何实现创新与情怀、创意与诗意的有机融合;探寻一百年后的水立方建筑本体与虚拟形态融入民众生活中的可能性。活动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英国建筑联盟学院及国家游泳中心主办,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北五环咖啡馆协办。

    活动中,清华AA全球访校·北京工作营的“超真实3.0-数据·设计·水立方”项目成员们与到场的嘉宾、媒体分享了他们的研究、设计成果及学习交流中的体会,由29名中外建筑学子主导设计完成的水立方改造设计方案也被最终揭晓。

    庄惟敏在致辞中表示,参与项目的师生在短时间内所带来的设计成果令人惊喜。他指出,“由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发起的工作营有意识地鼓励建筑专业学生运用运算化设计和虚拟现实等空间设计方法研究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及运动场馆与城市包容互动的关系”。同时,他也表示,该项目的意义在于,“青年建筑师群体在水立方建筑的转型和未来愿景规划应用在‘以更好的设计让建筑服务于人民’,是这个项目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

    基于对“水立方”的建筑现场的调研,和对来自“水立方”运营管理方提出的“适度、得体、创新”的建设理念的学习,参与本次活动的学生对于“水立方”在承办如奥运会这样的超大型体育赛事上的能力与建筑的赛后使用效果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水立方不仅是曾经的夏季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场地,更是备受瞩目的2022年冬季奥运会主场馆——这一从“水”到“冰”,转变,不仅意味着需要帮助“水立方”在新的奥运筹备周期内实现奥运场地功能转换,满足冰壶比赛场地的技术标准要求;如何将专业赛事场馆设计成将来的运动员热身场地和适合开展群众性冰上运动、教育推广的场所,实现“服务3亿人上冰雪”的战略目标,也成了对本次创意设计工作营参与者提出的最大挑战。

    项目开展以来,29名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体验了将建筑空间规划设计、最新的计算分析技术及新媒介传达方式高度融合下的创意工作方式。在10位来自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的优秀导师的辅导下,以分组研究的方式,深入水立方场馆各个功能区域,对场馆进行了实地调研。而将调研成果与大数据分析方法、运算化设计以及VR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把对“水立方”的发展创想制作成图像以及可视化的数据对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分成两个研究方向,即基于水立方的建筑本体,针对冬奥会对“水立方”向“冰立方”的转变需求进行设计以及依托VR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并结合水立方的空间、立面特征设计出一套以达到吸引、均衡场馆人流为目的的可持续利用的游戏逻辑,两个大项目组分别由多名AA导师带队。

    参与活动的青年学生们试图通过对空间在多维度上的调整操作,研究在不同尺度和场景下创造建筑内外部功能的新的可能性应用,并运用运算化设计的方法,提出了对水立方建筑本体的设计方案。无论是以“结合城市环境的变化对水立方未来100年的愿景进行探索”的作品“苏醒”;通过重新设计地面与地下空间来实现“增强水立方与周围环境连通性”的作品“释放”;还是以探究水立方泡泡三维几何结构使用潜力的作品“泡泡梦”,以及实现水立方入口大厅改造的作品“冻冻”,都让观者直呼精彩。

    在这次难得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学员第一次接触大数据采集设备提供的空间热点分析数据亦或第一次接触到的最新的VR虚拟现实设备。他们充分利用活动期间对水立方的理解,设计出了一款利用水立方的空间和立面特性的有趣的体感游戏。游戏中,体验者穿戴VR虚拟现实设备即可完成指定动作解锁游戏关卡。而由此生成的游戏逻辑将成为今后水立方的场馆运营中在提升访客体验方面的重要参考。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