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客”:让工地“智慧”无处不在

更新于:2022/02/08628人浏览来源:南京日报 收藏

日前,在中建二局南京丁家庄保障房二期项目上,江苏省建设工会、中建二局为江苏省住建系统及中建二局劳模创新工作室揭牌。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苏宪新曾获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眼下,丁家庄保障房二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在中建二局承建的a11、a17、a18、a19地块,苏宪新创新工作室以建筑“创客”的精神,让平凡的保障房亮点频出。

建筑工业化方法:缩短工期让老百姓早日住新房

互联网+管理:为建筑贴上“身份证明”体验式教育:让工地彰显“人文关怀”

走进中建二局承建的丁家庄保障房二期每一个房间,会发现屋面都光滑笔直。这是因为在苏宪新创新工作室的带领下,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运用了“新型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采用铝模剪力墙结构,通过深化设计,将外窗企口、滴水线、阳台栏板、走廊栏板等与结构一次性浇筑,不仅有效防止了渗漏,还免去了抹灰工序。在施工时间上每层比使用木模板可减少11个工日。铝模板使用后可返厂清理剖光再次投入使用,一般可周转使用200余次。在地下室施工中,苏宪新创新工作室还研究出了“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并获得南京市qc成果一等奖。

在a11、a17地块,建设中,苏宪新与业主及设计方进行协商,通过与创新工作室技术人员进行深化设计,对全部楼梯施工进行技术变更,最大可能地运用建筑工业化手段,加快建设速度。所有楼梯都在工厂提前完成生产,再运送至施工现场。经过标高控制线划定、复核、起吊、按照编号在设计位置就位、校正、焊接等一系列程序,预制楼梯便可一次性完成安装,无需再做装饰。这一做法也成功缩短了工期。对于即将开始施工的a28地块,项目团队将全面采用全预制装配式技术,挑战“江苏省在施面积最大的pc结构住宅”这一新目标,向着打造又一个“鲁班奖”保障房的目标努力。

互联网+管理:为建筑贴上“身份证明”

在丁家庄保障房二期项目,随处可见中间印有中建标志的二维码。这些二维码贴在项目的各个构件中。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就会出现详细的对应构件节点详图、构件描述、施工操作人员、检查人员、检查情况与整改情况,俨然一个细致的“身份证明”。

不要小看这些二维码,它们所对应的每一条信息可都是项目员工一点点编制出来的。为了建立质量可追溯信息平台,项目上的年轻人自己找来相关软件进行学习,将每栋楼每个构件的信息进行录入和存档。再将带有这些信息的二维码贴在对应构件上,为现场施工操作、管理人员检查提供便捷。同时检查人员与检查整改情况的信息会时刻曝光在每位同事的监督下,无形中又促使质量管理达到全员参与的效果。特别是在应用全预制装配式技术进行构件组装过程中,由于构件纷繁复杂,只要一处错误就会满盘皆输。在每个构件上贴好“身份证明”,现场组织装配的施工人员只需扫一扫,就能从纷繁复杂的构件中挑选互相匹配的对象。走进施工现场,就有若置身一个庞大的“信息库”,而且这些信息会随着工程的推进不断充实、增多。

在工艺样板区,同样也有类似的二维码。项目员工将工艺样板信息以简练通俗的解释放入其中,工人们路过时可以拿出手机,通过扫描了解学习对应工艺的具体规范要求,为工人们营造出了一个随时可查的“网上学堂”。

体验式教育:让工地彰显“人文关怀”

提到丁家庄保障房的安全文明创建工作,就不得不提到项目上的安全体验馆。安全教育体验馆通过模拟建筑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让体验者逼真感受安全事故发生的瞬间,体验不安全操作带来的危害。安全用电体验、安全帽冲击体验、安全带使用体验、洞口坠落体验等,为工人带来视、听、体验相结合的三维立体安全教育。体验馆建设完成之初,苏宪新就带头号召每位员工体验了一遍。“之前开会讲安全都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终于知道做好安全防护有多重要了。”很多工友在体验过如是说。

项目还通过引进电梯人脸识别系统,让电梯操作开启“刷脸”模式。所有电梯操作工必须培训上岗,“刷脸”操作。这一做法杜绝了工人私自操作而导致的电梯安全事故。项目通过开通安全管理微信平台和远程网络监控系统,成功实现“互联网+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借助体验与科技,帮助工友守卫自身安全,彰显“人文关怀”。



“建筑培训”公众号